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造林三十年损失谁来补?

2015-10-17 09:24:27 来源: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9日讯

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森林覆盖率超过80%,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由于地处东圳水库之畔,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常太镇乡镇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不少青壮年都外出发展。岭下村林农张文珍的孩子在外已事业有成,但张文珍却多次拒绝了去城市生活、与儿孙共享天伦的邀请。因为在常太镇岭下村,有他三十年的坚守和等待,他用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经营着一个梦想。而张文珍没有想到的是,他以为唾手可及的梦早已在十多年前就已支离破碎,而他只是一直被蒙在鼓里。

9月1日,记者走访了莆田市、常太镇、岭下村,对张文珍的遭遇进行了采访。

9月1日中午,记者在东圳水库边的一处林地边见到了头发已花白的张文珍。在过去的29年里,张文珍站在这里的每一刻都怀念憧憬和期待。而如今,看着1400多亩亲手种植的杉木林,张文珍满含冤屈的泪水。自1985年10月至今的30年里,张文珍的时间、心血、金钱全部扑在这片杉木林上,他以为他是这片山林当之无愧的主人。但最近他才得知,他只是名义上的“利害关系人”。因为城厢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在他申办采伐许可证的时候告诉他,早在十多年前,他承包的林地已经划为生态林。自那时起,他所能做的,只是“看护”。

1985年,当时的莆田市还是莆田县,当时的常太镇还是常太乡,当时的张文珍还是一个想做出一番事业的毛头小伙子。在那一年,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在莆田、常太两级政府以及林业部门的见证下,与当时的岭下大队签订了一份造林承包合同,共承包1469亩林地。

签字盖章之后,他的一生也仿佛和这片山林绑定了。张文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还有一番意气风发:“造林是一个长期,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一下子1000多亩的林地,就是要种树也没那么多钱。亲友七拼八凑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我贷款了5000元,这在当时对于农户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但是我打定了要和这片青山在一起的主意。旁人就算是拦也拦不住的。”

在树木成长的过程中,一起造林的伙伴相继离开,张文珍没有动摇过;邻居们外出经商衣锦还乡邀张文珍一起做生意,张文珍没有动摇过;他儿子去莆田市区成家立业并恳请他共享天伦,张文珍也没有动摇过。因为他始终相信,他的坚持和等待会给他回报,在这一片苍翠背后,他可以赚取足以改善他全家生活的物质回报。

今年初,张文珍想去城厢区林业局办理采伐许可证时,工作人员的一番表态却让他呆若木鸡。张文珍回忆说:“他们跟我说我承包的林地由于地处东圳水库沿岸一线,在2001年前后就已经被统一划为生态林了。划为生态林之后,是不能砍得,一砍就要坐牢。为什么我承包的山林划为生态林我完全不知道呢?”

岭下村村委会主任陈美金告诉记者:“当时常太镇确实有跟村里说起过,村里有7000多亩林地要划生态林。这事涉及库区都是上面统一部署的,谁也不敢有意见。所以更改林地性质也就没有承包人签字画押这道手续了。7000多亩林地共涉及5个承包人,也不是张文珍一个人没确认,所有人都没有签过字。而且事后也只有张文珍一个人在告状信访。”

“张文珍是很冤,我们去看过那块杉木林,确实是附近长势最好的一片了。按照市场价值至少值几百万元。他的问题目前正在协调,不管怎么说,张文珍对于国家是有功之人。”常太镇林业站的郑站长很同情张文珍的遭遇,但他也很无奈。

莆田市林业局的一位负责人在得知张文珍的遭遇后告诉记者:“城厢区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此事应向城厢区林业局了解。”城厢区林业局办公室的一位林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文珍的林地确实在2001年前后已经被划为生态林,但是国家每年都会发放生态林补贴。这些补贴都是由区财政发放。”

常太镇林业站的郑站长也向记者确认:“有补贴,2008年以前每亩才1元,现在每亩是10多元。但张文珍从来没有主张过这部分费用,所以这个钱全部按人头平均发到了岭下村村民的一卡通上。今年张文珍来要钱,想把往年的钱要回来,难度非常大。只能说今年的钱可以发给张文珍。”同时,郑站长告诉记者:“按照政策规定,张文珍这些年来总共可以拿到的补贴是10万元左右。这个事情现在还在协调,看看怎么补偿他。”

张文珍告诉记者:“承包到现在,没有拿到过补偿。有的只是当初的贷款。我是没有去要过钱,因为我今年才知道承包林划为生态林了。我今年才知道有补贴。但是镇里村里应该知道这个情况啊!补贴应该专款专用,怎么能按人头发放呢?让跟林子完全没有关系的人按人头平均分生态林补贴?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岭下村村委会主任陈美金说:“当时合同虽然是岭下村签的,但是莆田和常太政府包括林业局都有在合同上签字。他们对于划生态林这个事情都是知道的。按理说发放补贴应该发给谁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个事情和村里无关。”

30年的苦心经营,面对的却是如今的颗粒无收,张文珍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而本应该属于他的生态林补贴,虽然相对于损失来说是九牛一毛,但就是这“一毛”对他来说好像还没有着落。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被访者都同情张文珍的遭遇,但是却都很无奈。如今“协调”成了弥补张文珍损失的最后一条路,而这条路最终通向何方似乎谁也不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常太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事情你们媒体一定要帮张文珍呼吁一下,看看能不能引起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从个人情感上来看,张文珍确实是太冤了。这样对待他,显失公平。”

张文珍是否能拿回属于他的补偿,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