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陈德南:让检察扶贫别样精彩

2016-05-31 13:59:24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31日讯   这两年里,55岁的陈德南足迹遍及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前路村每家每户,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老陈。这两年里,村民只要一有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陈。这两年里,陈德南以这座小山村为家,从“第一书记”变成了村党支部书记。如今,陈德南依然走在对前路村的扶贫之路上……

陈德南(右一)入户走访

外来的“自家人”

2014年5月,宁德市蕉城区检察院法警大队长陈德南经区检察院推荐和组织选派,到洋中镇前路村挂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此时的他,并没觉得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因为前路村是区检察院张文杰检察长的挂点扶贫村,“只要领导支持,就能把扶贫工作搞上去”。挂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转变与不同生活,更让他感到些许新鲜和向往。

同年6月5日,陈德南背上行囊,开始了为期3年的驻村生活。可真正见到这座小山村的样子、真正和村民坐到一块时,他才知道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泥泞的黄土路、破旧的民居、老人夹起咸菜时干瘪的手和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都让我感到心酸。我这才明白,院里派我下来,并不只是体验生活的。”

第一天的驻村生活让陈德南感受到了贫困带来的震撼,他由此立下了“勇于担当、攻坚脱贫,脚踏实地、务实为民”的誓言。随后半个多月,陈德南挨家挨户造访,了解每一户家庭的人口数、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直至当年建党节,彻底摸清村里情况的陈德南才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与众人商讨前路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村里由一名“外来人”掌权,会不会真心实意为前路村办事?当天,会议室里20多名党员代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声地质疑着。陈德南心中了然,却不点破,翻出这些天走访记录下的社情民意,逐一点出阻碍前路村发展的问题,随后才道:“今天把大家召集在这里,就是想让大家集思广益,想想我们前路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话音刚落,村党支部冯副书记就毫不客气地说:“陈书记,你刚才也说了村里问题不少。其他不提,我们只要求你把村里的防洪渠、河道、道路硬化、公交亭、公路减速带等这些基础设施先做起来。”

听到村干部这样生硬地“要求”自己做事,陈德南并不生气。可如何把村里的公共事业做好,确实让他犯了难。

前路村位于蕉城区洋中镇西北部,距镇中心10余公里。虽说有耕地面积1200亩、森林面积7500亩,但由于交通闭塞,村中又多是留守老人,多年来村里经济都没有什么发展,村财收入为零。要搭好这个新阵地,钱从哪里来?

为了解决这个最棘手的问题,陈德南与村两委再三商讨,将“道路硬化”这件事提到为民办实事的主要议事日程上来。此后,在陈德南的多方奔走下,村里筹措到资金23万元。同年8月底,前路主村村内房前屋后道路实现水泥硬化,面积约2800平方米。“走了十几年的泥土路,没想到还能走上水泥路。”走在前路村主道的村民老冯笑呵呵地说,这一切多亏了老陈。

自此,蕉城区检察院每年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20万元投入前路村的扶贫建设,并先后帮助协调各类新农村建设与扶贫专项资金500余万元——在村口投资30万元新建了候车、洗车一体化的港湾式公交车站,方便群众出行;在主村到代都自然村投资31万元进行了村道硬化和拓宽,方便车辆通行;在代都自然村投资75万元修起一条长200米、宽10米的河道,落实了全区自来水源头七都溪流域的水土保持;在村后投资18万余元建成了长780米、宽1.5米的防洪渠,防止地质次生灾害的发生……如今,冯副书记提出的9项“要求”,已有8项得以圆满解决。

这两年间,陈德南的工作成绩村民都看在眼里,他也被村民视作“自家人”。在今年的选举大会上,他以全票通过,由“第一书记”变成了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