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互联网+”架起连心桥服务管理更细致

2016-10-26 08:26:54 来源:福建法治报

破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难题的厦门创新路径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26日讯  “‘六个专项治理’涉及的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风险点,也是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难题和短板。我们必须动真格!”今年初以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冬对“六个专项治理”多次动员部署、强力推进。

 戒毒康复人员在学习园艺知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和毒品问题作为六个专项治理其中的两大难题,破解的根本在于管理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吸毒人员这些特殊人群。而有效的管理在于服务,破解的关键在于预防。通过“以奖代补”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关爱,成立“回归工作坊”提升吸毒康复人员的归属感,将“互联网+”运用到吸毒康复人员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管控领域……近年来,厦门一直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破解特殊人群“无法管、无人管、无钱管”三大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新路径。

“回归工作坊”,帮戒毒康复人员找到归属感

贴着一个个编号,编号上有一片片心愿贴,上面写着“大米”“运动裤”“泡面”……在思明区不见天路12号这个“回归工作坊”,也就是厦港街道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家”中,这面心愿墙格外引人注目。心愿墙上,列出了街道“爱心超市”里物品目录,他们想要什么,可在心愿墙上自己所属的编号上体现出来,由街道工作坊负责人协调落实实物兑现,满足他们的心愿。

为了保护他们的感受,不直接写名字,而是用代号。就这样,一个小细节,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爱。

(下转2版)

(上接1版)

据介绍,这个“回归工作坊”成立近3年,目前有10多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每年都有人从这里“毕业”回归生活,阿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回归工作坊”首批学员,刚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是“回归工作坊”人员和社区民警、网格员开着车,将他接回了家。

在每周定期为阿明尿检等网格化监管外,工作人员还为包括阿明在内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安排一些简易的手工品活。每次做完一次手工活,由街道补贴经费,给他们支付双倍工资,这些工资一半以现金形式支付,一边换成油米盐等生活必需品。“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阿明这样说道。

落实学校的预防教育,筑牢禁毒的铜墙铁壁

“禁毒Go Go Go!!!”“吸毒害人害己”“对毒品Say No”“罪恶的根源”“禁毒从我做起”……看到一张张创意十足的手抄报,厦门第十中学从事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林建华老师显得很惊讶,但更多的是感动。他告诉记者,这是某节毒品预防教育课的课后作业,他没想到学生这么认真对待,这一份份字真言切的手抄报既是学这门课的心得体会,更是这些小作者对自身的提示警醒。

“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主阵地,少一个青少年吸毒,就等于挽救了一份国家未来的力量,挽救一个社会健康的细胞。”林建华说。

作为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在厦门第十中学已经是一门学科,学校已做到以毒品教育大纲为本,教学计划、师资、课时(每周一课)、教材、考核五落实。在不影响学生课业的情况下,一学期20个课时,以初二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每学期有1000多名学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并用手抄报的形式做听课效果考核。3年来,已有4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毒品预防教育。今年1月,厦门市第十中学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授予“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与此同时,厦门市第十中学还积极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毒品预防教育桥梁,即“一人学习,家庭学习,亲友学习,社会受益”的模式,通过学生在校接受专题教育,回家将学习内容向家长、亲朋好友宣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社区群众、外来务工人员也能接受禁毒教育和熏陶,自觉筑起抵御毒品侵害的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