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与死亡较量 为生命站岗

2016-12-05 08:32:08 来源:福建法治报

走进建新医院艾滋病病区系列报道之二

1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2月5日讯   11月24日,骤降的气温把福州从夏天直接拽入冬季,令人一时难以适应。建新医院门口那扇暗红色的大铁门似乎也感受到这猝不及防的变化,连开门的动静也比往日大了许多。

下午3点,迈进铁门,在熟悉的斜坡尽头,建新医院政治处副主任科员黄良智向记者挥了挥手中那张已经盖过章的“入监手续”。跟随“入监手续”进入病区第一道铁门,如往日去监狱采访一般,登记、安检,最后交出手机等所有不允许带进病区的物品。

安检间隙,透过身后另外两道即将通过的铁门,一栋四层高,白色瓷砖外墙的楼房孤立一隅。窗户边上时不时会有脑袋探出,似乎在窥探外面一切能让他们觉得新奇的动静。也许是注意到记者环顾的眼神,黄良智指了指那栋楼说,今天采访的目的地就在那栋楼的三层——传染科艾滋病病区。

“要采访的病人都沟通联系好了。”称艾滋病犯为“病人”?传染病区二中队中队长陈煌华的话让人感到暖意阵阵。

眼前这栋四层高的楼房是传染病区,一楼是结核病病区,二楼是肝病病区,三楼是艾滋病病区,四楼是女犯病区。外墙窗户没有过多防护措施,与传统观念中戒备森严的监狱比起来,有点格格不入。

顺着楼梯,记者来到三楼的艾滋病病区。狭长的走廊被里外两道铁栅栏门隔离开来。走廊两边的每个房间门都是敞开的,病犯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在走廊及其他房间之间随意串门走动。

“这样在管理上不会出问题吗?”看着一脸疑惑的记者,黄良智在一旁笑着打趣道:“会怕吗?”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来,建新医院一直都是这样管理的。因为这里的病犯,除了是罪犯或嫌疑人,更重要的一重身份是病人。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艾滋病犯谭军(化名)。

2

初见谭军,他黝黑的脸庞留下了被风霜雕刻的痕迹。也许是艾滋病群体“自带”的自卑脆弱,也许是见到陌生人的紧张,谭军的神情动作有些不自然。

10年前的他还在太平间旁的病房里等待死神的召唤,今天,却端坐在对面接受采访。在这个穿着厚重枣红色羽绒服的男人身上,岁月究竟掀起过怎样的风浪?

“我们这种病最怕感冒,只要一感冒,什么病就都来了。”说话时,谭军整了下衣服的领子,并往上拉了下外套拉链。

前后6年,建新医院先后3次把谭军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2010年谭军第一次到建新医院治疗时,处于深度昏迷,当时外院参加会诊的专家都觉得他死亡的可能性极大。就算这样,建新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是硬生生地把他救活了。

谭军说,2010年法院判决下来后,他的病就犯了。后来监狱把他转到建新医院来治疗,当时前后共住了3年。2013年6月24日,刚出院回监狱没多久,病再次犯了,那一次则住到2015年12月23日。而最近一次入院是在今年的4月28日。

谭军对时间的记忆精确得惊人。建新医院救了他三次命,那些看起来枯燥的时间,是他失而复得的生命延续,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也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一粒感恩的种子落进了一个罪犯心底最深处,开始慢慢生根发芽。

按建新医院二中队传染病区副主任科员陈长卫的说法,谭军其实是最有理由自暴自弃的,因为他病情重,刑期长,家庭困难。

可是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谭军言语中流淌出的柔软与阳光,让记者恍惚了,对面坐着的是一名饱受人生挫折、病痛煎熬、身陷桎梏的重病犯、重刑犯?

谭军说,如果没有建新医院,如果这几年他还在社会上混,估计命早就没了,还有什么比命重要的呢。

3

混迹社会的那些年,对谭军来讲,是不堪的。那些跋扈无知,骄横莽撞的过往,让如今的自己身陷囹圄。

上世纪90年代,谭军从四川老家到广东打工。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天使和魔鬼。

谭军与同乡的妻子结识于广东。这个20出头的女子在享受爱情时不会想到,她后半生的命运将是为丈夫的各种罪行埋单,一手苦苦支撑着,至今不离不弃。

也是在广东,因为好奇,谭军在朋友的带动下开始涉毒。“当时打工赚来的钱都用来买毒品。”第一次吸毒虽然给谭军留下十分难受的感官印象,但这根本抵挡不了毒瘾对他的侵蚀。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毒瘾越来越大,打工赚来的钱已经跟不上毒瘾发作的速度。最后,他选择了一条捷径——贩毒,以贩养吸。

就这样,谭军彻底将自己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2006年,他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

2009年,因贩卖毒品,他被福州警方抓获;

2010年,他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知道怎么染上这个病的吗?”对谭军来说,这个问题是他这辈子最不想回答的,他内心多么渴望这只是一个假设命题。

当时,对于小学都没念完的谭军来说,得了艾滋病,便意味着死。而对突然入侵自己身体的病毒,他对它知之甚少,甚至空白。

“应该是共用注射针管时感染的。”话毕,谭军脸上复杂的表情,在黝黑皮肤的衬托下,很明显。

“2003年,家里人曾把我送到强制戒毒所去戒毒。之后有两年多时间没碰毒品。”2005年,禁不住毒品诱惑的谭军,再次染指毒品。

2006年夏天,已经从广东回到四川老家的谭军忽然浑身不适,并持续低烧不退。那年夏天,他被确诊感染上了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