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讨薪十七载 一朝解忧愁

2017-01-22 11:19:57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22日讯  正值年关,劳资纠纷相对增多,但来自江苏的李先生却成为“幸运儿”。近日,他终于讨回自己被拖欠了17年的1.4万元血汗钱,高高兴兴地踏上了返乡的动车。

时间回到17年前。1999年至2000年间,江苏男子李先生随福清老板薛某的建筑工程队到湖北做工程,2000年初工程完工。当时正值年关,李先生归家心切,希望薛某先行支付劳动报酬。不过,薛某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当即兑现,便就写了一张欠条,明确提到欠李先生工资款1.4万元,并留下了联系方式。随后,李先生拿着欠条回了江苏老家。

此后,李先生多次通过电话联系薛某,但薛某却打起了“游击战”,均未明确答复何时付清工资。2004年,李某赶赴福清寻找薛某,但接电话的却是他的女儿,称其父几年未曾回家,也联系不上。大老远跑福清来讨薪却扑了个空,沮丧的李某只好暂时放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清的固定电话号码升级为8位数,而我手中还拿着原来薛某留下的7位数电话号码,彻底无法打通电话。”李先生说。时间一晃过去10多年,他的身体渐渐变差,家中的生活条件依然困苦。

今年1月初,不甘心就此罢休的李先生决定再“碰碰运气”,于是拿着欠条来到福清。不料落魄的李某因舍不得住旅馆,风餐露宿了好几天,仍未找到薛某的家庭地址,最后只能到司法所求助。

当满脸沧桑的李先生提着大包小包来到福清市龙田司法所时,调解员见状立即端来热茶,细心询问其诉求。“这一次,我无论如何都要要回被拖欠的工资款。”李先生喝下一口热茶,气愤地说道。得知李某的诉求后,工作人员表示将竭尽全力帮忙。然而偌大的龙田镇,仅凭名字找寻一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工作人员于是请李某回忆薛某的诸多特征,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

由于龙田镇薛姓非常集中,司法所逐一电话联系,请当地各村委帮忙找寻。得知此情况后,各村委也积极配合,对村里同名之人进行排查。通过多日努力,终于找到了薛某的家,但此时薛某却不在家中。由于此欠条已有17年之久,再加上薛某年纪也大了,电话里无法记起此事,于是工作人员将欠条以微信的形式发给薛某辨认。最终薛某回复,因自己不在家中,请朋友代为处理此事。

近日,双方聚集在司法所调解室内。此案已经相对明确,只是因为近年来薛某在外投资生意并无盈利,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薛某委托人表示,薛某愿意归还李某的工资欠款,但因家境并不富裕,利息部分能否免除。

李先生也表示,能这么快拿回工资款已很满足,自己自愿放弃对利息部分的追偿。司法所工作人员根据此情况,拟定调解的框架,最终双方达成共识,薛某归还李某欠款1.4万元,李某不再以任何理由再向薛某要求支付工资款,案件得以了结。

(本报记者 陈钦祥 通讯员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