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法检路:一条“驻”进民心的路

2017-02-13 10:56:03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016年8月3日讯  平整的村道上,墨绿的南瓜藤下,一块写着“法检路”三个大字的奠基碑格外醒目,石碑前两个人紧握双手的照片凝固成了永恒。

他是郑育盛,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他是蔡斯尔,泉州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他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驻村干部。机缘巧合让他们碰在一起,而共同的信念铸就了“法检路”。

法检路前合影

10余名村民找上门

去年7月,蔡斯尔来到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开始了驻村之“旅”。圆贫困学子大学梦、帮养殖户销售鸡鸭……一上任,蔡斯尔就如火如荼地展开驻村工作,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日子平淡而充实。然而,5个月后的一天,让他至今难忘。

那是去年12月23日,10余名村民来到村部点名要找蔡斯尔。蔡斯尔心里“咯噔”了一下,还是下楼了。

“这条路您一定得帮我们修啊。”看到蔡斯尔,村民何耿刚立刻上前恳求道,其他村民也纷纷告诉蔡斯尔情况。

原来,这些村民居住的地方是该镇峰崎、峰南、后许三村交界处,房前村道是一条长350多米的土路,每逢下雨,泥泞不堪。由于是三村交界,涉及多方利益,村道十多年来一直未能翻修。

“企业入驻后,卡车的碾压,加剧了村道的恶化。”何耿刚很苦恼。了解大致情况后,蔡斯尔立刻跟着村民们到现场查看。

这天恰逢雨后,泥土路坑坑洼洼,走了短短几十米,蔡斯尔的鞋子上、裤脚上已满是淤泥。

“那天来的村民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有70多岁的老人。”蔡斯尔说。村道确实该修了,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看着村民们急切的眼神,想着泥泞的道路,那天晚上蔡斯尔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这时,蔡斯尔想起了泉州中院驻峰南村的驻村干部郑育盛。

“法检兄弟”一拍即合

第二天傍晚,忙完事情后,蔡斯尔马上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峰南村。

路边摊上,饮料一杯,卤味一点,俩人打开了话匣子。通过与蔡斯尔的交流,郑育盛也极力赞成帮村民修路。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双手一击,开始了分头行动。

得知郑育盛打算修路的事,身边不少人表示反对,一则村道两旁仅17户村民,整体受益面不大;二则这17户中仅仅有5户属于郑育盛所驻点的峰南村。而另一边,蔡斯尔的父亲也劝阻他不要碰,很累、很难。

修还是不修?

“修!”尽管如此,俩人心中早已有了坚定的答案。“民有所求,我有所应。”他们说。

商量了性价比较高的修路方案后,郑育盛回到法院,向院领导报告后,该院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了5万元作为扶助资金。有了“第一桶金”,蔡斯尔和郑育盛又跟村道两旁的17户村民协商,原则上每户出3000元。

一开始,村民们均同意这样的方案。然而在交钱时,一些村民有了误解。“村民们都很淳朴,但如果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便很难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想到这里,俩人决定组织村民们开会。因白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加上许多村民白天也外出不在家中,俩人只能把会议时间选在晚上。

露天广场上,昏黄灯光下,蔡斯尔、郑育盛和村民们围成一圈坐着,将实际情况开诚布公地向村民们讲清楚。村民们这才纷纷掏出钱,一共筹集了4.5万元。与此同时,他们又向企业“化缘”了2万元、向交通局申请修缮款5万元。

一番努力下,村道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