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不忘那个初心

2017-03-03 10:13:06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晴耕雨读》

《晴耕雨读》收录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叶双瑜副主任在屏山大院工作30多年发表的部分文字。

这些文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在外经贸、工商、教育、党建等多个重要领导岗位上的工作调研与分析报告。另一部分是作者以“三楚”“一叶”“屏山一叶”“屏山人”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往事回忆与佳作品读等。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较大,所涉议题甚广,内容极为深厚。作者历经不同领导岗位,公务繁重,想来许多文字都是作者在出差途中,在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中所思所想记录而成的。其思维敏锐,勤奋砥砺之坚定,吾辈难望其项背。

古人云:“‘天下良图读与耕’。要知一切事,总不如此二字之高贵安稳也。”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影响了中国农学、科学、哲学, 使知识分子接近人民,养成勤恳、坚守、务实的作风。贯穿、沉淀《晴耕雨读》的根本底蕴、根本底气的就是耕读这一传统、这一品格。作者说:在屏山大院已经工作了30多年,如农夫晴耕雨读,不敢懈怠。在作者看来,工作是一种责任,就是要像农民耕种一样,勤勤恳恳、精耕细作。早上起来先想想今天要做些什么,晚上睡觉前再想想今天做了些什么,哪些做得好,哪些要改进。一日三省,如履薄冰。这种躬耕敬业的勤恳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为政之道。

作者在长期工作历练中,敏学善思,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问题导向、大局意识、辩证思维对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性总结与阐述,使得此书有了三层意蕴:作者30多年间对福建外经贸、教育、党建等工作的认识、记录;对此认识、记录的思考;对全局性工作的认识与思考。这三层意思相互贯通、层层紧扣,对作者、读者却都是一种开放的样态,体现了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到理论循环反复的升华过程。《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对党忠 办事实 读书勤 待人和》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体现。所以,“耕读”在这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是想象力、判断力、意志力,是敬业、责任与荣誉,是“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是对理想事业的笃行而不倦。

《晴耕雨读》虽然写的是作者30多年对工作、生活的感悟,但这些文字的确能打开思路, 带来许多启示。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中,作为前沿的福建所秉持的奋进姿态。本书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2014年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10天时间走了33个县(市区),日夜兼程4750公里,介绍交流和点评发言不超过6分钟,开门见山,实话实说,“蹲下身子看蚂蚁”,力求实一些,再实一些。这种稳健、进取的整体队伍作风构成加快建设新福建的底气,也使得浸润其间30多年的作者的思考是冷静和理性的。我们常说,影响一个作者创作风格形成和确定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对于作者来说,在屏山大院工作的30多年是一段极其宝贵的人生经历,也使此书集中涉及到福建某个时期复杂的经济、社会、金融关系。细细梳理,甚至可以说,写出了某个时期福建发展的编年史。因此,经济、社会、历史、党建视角是解读此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这也是其他作品里罕见的。

中国文化以“情” “理” 二字并重。作者又实在是一个重情的人,这只要看此书的“往事情深”部分便可略知一二。师友们的事情总是牵动着作者的心,往往是有感而发,点滴回忆,立马成文。作者在《乡村絮语》中写道:阔别闽西乡村三十余年,但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是萦绕在心。其实,萦绕在作者心间的是对福建这块土地的无限热爱和温情,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这方热爱的土地。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中不仅要有情,关键也要“形于言”传递于人。作者工于书画,连带着其文字是优雅的,注重富有修辞的味道以及恰好的表述方式,体现一种淳朴恬淡, 天然本色,起到打动人、说服人的效果。

《晴耕雨读》凝练着作者30多年来对工作、生活的感悟与眼界,他带来的重要启示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应当改变的又是什么?当我们都在谈论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时,我们无法回避重提学习、知识、敬业、坚韧不拔等,这其实构成了我们的能力框架基础,是我们要坚持、坚守的那个初心。

(黄丽云 作者单位:福建省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