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警世的美食书

2017-03-14 10:35:48 来源:福建法治报

汪曾祺堪称作家中的“吃货”,不仅好吃,而且懂吃,所写美食文章,字字珠玑,读来满口生津。正应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俗话,其子汪朗虽然长期从业经济新闻,却因家学渊源和个人秉性,不论中菜西餐、盛馔小吃,都敢尝敢试、敢说敢写。这本《刁嘴》,便是他关于吃吃喝喝的文章的最新结集。

封面很素雅,一串葫芦三只鸭。卷首6帧彩图及内页多幅插图,均取自汪曾祺先生画作。全书正文分为“饮馔谈往”和“吃食探微”两部分,共收杂感56篇,既涉及饮食源流、社会风俗,也关注日常吃喝、人情世态,从帝王、高官到文人、百姓,从猪头、火腿到萝卜、青菜,东拉西扯,皆成妙文。比如打头的《刁嘴,可恶更可贵》一文说,人之有口,功能有二,一则吃饭,二则说话。有一种人饭后不会好好说话,往往不受人待见。“数年前,一同事将其母所做八宝饭带至单位与同仁共享。食毕,众皆交口称赞,唯我不知深浅,据实提出两点不足:猪油略少,豆沙微酸。此评价反馈过去,招至同事母亲的一声高叫:别人都说好,怎么就他的嘴那么刁!”此种“刁嘴”虽不受人欢迎,但于饮食业的进步却大有裨益。中国烹饪技艺能有今天的水准,离不开厨师与食客的相互砥砺。如果人人都是“吃嘛嘛香”,最终餐桌上大约只会剩下一盆糨糊。这话在一些过度敏感的人士听来,大有弦外之音呢。

幽默调侃,借古喻今,的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比如,吃喝玩乐,四位一体,自古皆然。但作者说,与吃喝有关的玩乐也有雅俗之分,搞点歌舞演出,来个“哥俩好”或是“三陪”之类的,属于大路货,不够档次。“要想玩儿得雅致,必须得有绝活儿,比如会在酒宴之上即席赋个诗填个词什么的”。作者接着讲了几个文臣在酒宴上赋诗讨好皇帝得到好处的故事,然后话锋一转,引述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的一段记载:福建有一海盗名郑广,自号滚海蛟,官兵奈何其不得,只好招安了事。由于郑广有前科,官员中没人愿意搭理他,让他很郁闷。一次郑广去拜谒上司,正赶上同僚们在谈诗论词,于是自告奋勇赋诗一首:“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引用杂书中的材料,讲了一串古代“高官食难俭”的故事,最后得出结论说:“高官何以食难俭?难在皇上对其奢侈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纵容之,助长之。”证之当下官场吃喝风锐减,可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吗?

一本讲吃吃喝喝的书能达警世之境,实属难能可贵。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因此,有人给作者送了一个“封号”:最拐弯抹角的社会批评家。这并非过誉之辞,作者这么写,的确是有意为之。且听他自己说:“我的文章虽然都与吃喝有关,但既非美食巡礼,更非烹饪要义,与添油加醋切葱捣蒜相去甚远,更多是想写出点吃喝之外的意思,对某些现实问题发些感慨,说点闲话。”闲话不闲,读者心亮眼明。

当然,对于纯粹的“吃货”来说,书中也有《猪头的前世今生》《涮肉寻源》《烤鸭辨踪》等多篇文章是可以大长见识的。当下,吃螃蟹已成风潮。可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吃螃蟹吗?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好吃。但作者在《螃蟹味寻》一文中却告诉我们,中国人最初吃螃蟹,应该另有原因。作者引经据典,说中国食蟹之风最盛的地区与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大致相当,都在江浙一带。而螃蟹又是个食稻伤农的东西,直到元朝,江苏一带还有“蟹”厄的记载:“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螃蟹多时,像蝗虫一样给稻谷带来毁灭。没别的办法,只好吃掉它们,保住庄稼。这说法新鲜吧?百姓举报贪官,有点异曲同工哦。

(何况 作者单位:厦门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