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惠民渠”里倒映检察蓝

2017-03-20 08:52:19 来源:福建法治报

长汀检察院检察官张建华驻村的故事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3月20日讯   春耕在即,余地村村民站在新修建的灌溉水渠旁欣喜地望着山泉水汩汩地流进自家农田。“灌溉用水高峰期,家家户户筑沟截水,守在田头的日子,成为过去了。”村民眼中的“惠民渠”得从两年前说起。

长汀县余地村,是省定革命基点村,也是典型的贫困村,距河田镇15公里,全村共230户1200余人,其中,建档贫困户16户61人,耕地和山地面积比例近1:19。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为余地村的脱贫之路带来不少障碍。

张建华(中)在余地村入户走访

“当年为了支持革命,村里走出去了几十位红军,吃尽了苦头;现在国家建设事业欣欣向荣,是时候让村民享受甜头了。”2014年6月,张建华抱着这样的“初心”与余地村结缘,成为该村驻村第一书记。

访农户、察民情,找资金,寻项目,修公路,筑水渠……张建华一头扎进余地村,把脉问诊,攻克民生难题。

“石桥头自然村的农田灌溉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阻挡着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张建华到村中走访时,多位村民向其反应农田用水的难题,希望村两委能帮助修水渠。在随后的走访中,张建华发现,除了石桥头,余村、梁角等自然村也存在这个问题。

“困难不会让路,我们只有硬干!”张建华多次实地调研后,村两委班子决定修建水渠。张建华带领村两委多方奔走努力,最终筹得资金修建水渠2500余米,解决了百余亩农田的“喝水”问题。

老党员付营子是村里的贫困户,与老伴、年幼的孙女蜗居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儿子外出务工多年未回。“他生活异常窘迫,又怕给组织添麻烦,一直不肯说。”张建华到老付家走访时发现了这一隐情,经村两委商议,将老付一家列入2016年异地搬迁户报上级审批,获得批准后,建起了砖混结构新房,并在去年春节前搬进了新房。“住进新房,老付还有一个心事压在心头。”张建华多次与小付沟通,促使他回家相聚。

用好政策的同时,张建华注重内部发力,积极扶持村里的致富能手,鼓励外出经商人员回家创业,协调有关部门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便捷通道。在张建华的支持下,村里致富能手丘荣荣扩大种植槟榔芋面积;返乡创业人员廖永银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养牛基地,吸纳贫困户就业。截至目前,余地村共发展种植槟榔芋基地600多亩,毛竹600亩,油茶300亩,创办家庭农场1家,养殖菜牛200多头。

“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将检察特色与农村工作相对接,让法制意识融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张建华说,司法救助成了他的突破口。去年10月,张建华在村里走访时获悉,村民老廖的儿子因交通事故致肢体一级伤残,而肇事者逃逸,家庭仅靠低保维持生计。张建华多次走访后,发现其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政策,便与长汀县检察院控申部门沟通,为其争取国家司法救助金3万元。

三年来,在张建华等检察人的努力下,余地村烙上了深深的检察印记:先后被龙岩市检察院、长汀县检察院确定为检察民情联系点;村中建档贫困户,均有长汀县检察院干警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已在2016年底成功脱贫;村民学法守法懂法,生态保护有力,持续多年保持村中无刑事案件,无涉麻涉毒案件,无越级信访事件。2016年,被评为“平安和谐村居”;2017年,被列为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项目名单。

(本报记者 陈章群 通讯员 钟富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