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骗术”古今谈

2017-05-25 09:05:02 来源:福建法治报

现在骗子多,经常会收到中奖或者要求汇款的短信,因为知道这些骗局,所以一概置之不理,但是经常被骚扰,也难免不爽,比如说半夜突然被电话吵醒。

还算庆幸,我没有被骗过——其实也并非完全没有,刚读大学时就被一个貌似忠厚的中年妇女以路费不够为由骗去了五元钱。现在看来,这种被骗经历还是有益的,至少让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多个心眼。我的一个邻居明显就没有我这么“走运”,他被人以一个老掉牙的骗术骗去了三万多元。据他老婆讲,他抱着电话两个多小时没敢放下,直到把帐户里的钱全转给了骗子。报纸上曾多次登过类似的案例,我这个邻居又是个极其谨慎小心的人,不知他怎么就会上这个当?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天我在派出所,就亲眼看到一个老太太哭天抢地进来,后面跟着满脸晦气的儿子,一问,原来老太太积蓄了一辈子的存款,刚刚换了几个新出土的“金元宝”。这样的骗术报纸上也已多次报道,早不是新闻,不知为何这个退休前还是教师的老太太怎么就没看到?出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湖丛谈》(今有2010年8月中华书局版)一书中,作者连阔如曾感叹道:“报纸的宣传力是最大的,只要将他们骗人的法子宣传出去,无论那法子多好,也不能再用的。”现在看来也未必,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如此。

因为传媒发达,骗术“一招鲜”,被报道过就不灵验了,所以新骗术简直是层出不穷,让你防不胜防。记得“转账短信”诈骗刚出现时,就有很多人上当受骗,原因就是“没想到”。这种骗术也确实厉害,简单、纯粹,碰巧了就上当了。报纸上就报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板正在等着客户发转账帐号过来,突然就接到一个,没多想,就把六十万元转了过去。转完,没听到回应,打电话过去一问,原来对方没收到,再一查,才知被骗了。

这样的骗局被报出来之后,因此被骗的就少了,因为过分谨慎引发误会的笑话倒增加了不少,但总比不谨慎而被骗的好。

虽说因为媒体的曝光,迫使骗子催生了不少新骗术,但留意观察,会发现一些老套、传统的骗术并不因此绝迹,甚而仍旧屡屡得手,让人诧异。前文提到的老教师买“金元宝”是一例,各种各样的“碰瓷”又是一例。虽然形式往往有所翻新,但实质却是一样。

“碰瓷”这个词本就历史悠久,连阔如在《江湖丛谈》第八章“坑蒙拐骗”中就专门提到碰瓷这种骗术,那是真正的碰瓷,手里拿两个瓶子,故意往人身上碰,然后“啪”地把瓶子扔地上摔碎,接着就扯着人家要赔。现在有时在街上还会看到有人摆地摊押宝赌博,行话叫“诈赌”,说是赌,其实是骗,因为对于摆摊的人来说,保赢不输。还有摆棋局的,一般是一老头,面前摆一残局,神情淡然,就像等着鱼儿上钩的姜太公。懂的人就不会跟他玩,因为这些棋局都是棋谱里面演绎过千次万次只赢不输的经典棋局,你按照棋谱下,最多也就是和棋。我上中学时,下过几天象棋,不自量力,曾经玩过这种棋局,刚下几步就被人家赚去了五元钱。后来看《江湖丛谈》,才知道这些小把戏清末民初也早就大量存在。还有丢包分钱,读了明人张应俞的《杜骗新书》,才知道这样的骗局三四百年前就有了。

当然,因为时代的变迁,有些骗术在今日已经完全不适用了,比如《杜骗新书》里提到的“辟谷”骗术。虽然今天无人再借用所谓的“辟谷”来行骗,但冒充和尚尼姑“化缘”的仍不乏其例,因而说起来,仍是换汤不换药。

翻看古书,感觉今古骗术上,其实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骗术的形式,而在于实施骗术的工具。古代实施骗术,囿于技术的限制,工具简单、传统,因而对象较为固定,靠的更多是“智慧”。今日因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可以一次针对多人行骗,对象不确定,靠的更多的是运气。

百年前简单的骗术,在今日仍旧管用,说来让人难以相信,但又确实大量存在。其实细想,也不难理解,其一,没见过没听过,再古老的骗术也是全新的,所以不可不长见闻;其二,历史虽变,人性难变,贪念常存,难免被骗。认真研究一下那些骗术,不难发现不少都是利用了人的贪念。所以要防骗,不可不戒贪呀。

(张遂涛  作者单位:厦门市公安局法制支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