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胡军:18年只做“一件事”

2017-06-13 09:59:20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个人名片:

作为厦门市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驾驶员,胡军入伍18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公安部表彰为“抗震救灾个人”、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抗震救灾功臣”荣誉称号,享受省级劳模待遇;多次被总队、支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优秀士官”以及“优秀士兵”。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13日讯     人生就像一部老电影,当中经历的人和故事或许平淡,或许精彩,但留下的记忆总会令人难忘。在胡军的服役生涯中,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闯火海身历险境;多少次救人于危难间;多少次在训练场上挥洒青春与汗水。时光荏苒,18年的警营生活也让他从一名年轻的新兵蜕变成长为合格的部队坚实力量。

1999年,当时19岁的胡军报名参军来到了厦门市消防支队。3个月的新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特勤一中队抢险班,而班长就是身历无数战功、全省消防部队英模郑英国。至今,胡军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刚到中队时郑英国说过的话:“我们特勤一中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守纪的队伍。在危难面前应该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这才是特勤人的精神底蕴。”这些话,给了胡军极大的震撼,也鼓舞着他用“四特”精神不断激励自己,砥砺前行成长为一名好兵。

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现场,赴川参与救援的胡军(右二)利用生命探测仪搜索被困人员。

进入2000年,随着部队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高精尖车辆装备在消防部队出现。胡军作为一名中队业务骨干,利用执勤训练之余,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研究器材装备。但在深入研究的同时,胡军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进口装备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版的看不懂,即使请来外籍专家培训,但由于时间和语言的限制,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基本的功能介绍;一些老班长在装备使用训练的教学中,都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教,器材装备的效能难以全面发挥。为此,胡军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坚克难,编写一本属于消防部队自己的装备使用手册。

然而现实谈何容易,在当时,中队连台能上网的电脑也没有。胡军就买了一本中英文词典,对照着单词一个个翻译,有些地方理解不了,他便请教入伍大学生。每逢有厂家技术人员来队培训、维护保养器材装备,胡军就会缠上那些专家技术人员,一遍又一遍地请教维修保养技术……久而久之,厂家人员一见到胡军就汗颜:“那家伙怎么又来了?”

两年多的钻研学习,让胡军从一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门外汉,逐渐成长到能熟记进口装备英文说明书的装备技术骨干。他还完成了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并熟练掌握了中队车辆装备的使用、故障排查、维修保养基本技能。2003年,胡军终于在中队干部及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支队第一本《器材装备使用教程》。

“我很感谢这段宝贵的经历。”胡军感言。2011年,胡军发现平常在井下救助战斗中,只能靠人工用绳子生拉硬拽,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救援效率低下。如何在器材装备上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井下救援效率?也许是机缘巧合,在一次中队集体看电视时,节目中一种北方老式的井下打水装置给了他启发:利用滑轮工具组设计出救援用的三脚架。随后,胡军找到老班长郑英国,俩人一起买来工具和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经过一个星期的攻关,成功完成第一个井下救援三脚架发明,极大提高井下救援效率,并很快在支队各中队里推广使用。

“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离我家不远有一个铁匠铺,打铁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采访结束时,胡军说道,一个好的铁匠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大家打出一把好锄头、一副好农具。是铁匠的人生启迪了胡军不断学习、精益求精,也是这份执着让胡军完成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修行。

(本报记者 王淯滢 实习生 张文洋 通讯员 周强 阙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