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王宸宇:“军营是我不变的梦”

2017-06-13 10:02:06 来源:

个人名片:

王宸宇,男,汉族,1994年10月出生,湖北襄阳人,2012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任厦门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班长,武警下士警衔。入伍4年来,先后荣立个人专项三等功1次,获得“优秀士兵”以及“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各1次,并多次获得上级嘉奖。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13日讯   几乎每一个男生都有一个军人梦、一个英雄梦。厦门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班长王宸宇也不例外。2012年,中专刚刚毕业的王宸宇选择入伍,因为军营是他“从小到大所憧憬的地方”。

“小时候家里经常看战争片,可能是耳濡目染吧,就一直想当兵。”王宸宇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小时候其实想当的是特种兵,“那时候对消防并不了解,只知道是灭火的,甚至都不知道消防是一种兵种。”但是,王宸宇却阴差阳错来到了消防部队。

刚到厦门消防支队的时候,王宸宇先到海沧消防大队兴港中队做文书。记者在网上输入王宸宇的名字,便跳出了一页页前面冠有“通讯员”名字的新闻稿。王宸宇回忆道,其实在海沧的两年间,他每天晚上都不早于12点睡觉。通过勤问、勤学、勤看,两年间,他成功从一个工科男蜕变为一名靠笔头“吃饭”的文书。

因为自己打心底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感,王宸宇一直都觉得当兵就一定要训练。所以身为文职的他,并没有就将训练抛诸脑后,在忙碌写材料、写通讯稿之余,还会特地抽空跟着其他战友一起训练。他说,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保持好的体能,组织需要的时候才能随时投入战斗中。

王宸宇(左一)在指导酒店员工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

在海沧待了两年后,2014年,王宸宇从海沧兴港中队被调到位于五缘湾的特勤大队二中队。变化的不止是工作地点,他的岗位也从文书提为副班长。

“因为我年纪算是比较小的,而且我基础比别人差些。”王宸宇一直非常努力,因为他始终相信勤能补拙。训练的项目,别人训练一遍,他就训练两遍。不懂的知识,别人可能就得过且过,但他却一定要弄清楚,有不明白的就去翻书,看完再做笔记。现在的王宸宇,在消防工作里,除了一直没空去考驾照、对开车不懂外,对其他工作都了如指掌了。

来到特勤大队二中队后,王宸宇参与了跨区域增援三明泰宁泥石流事故处置、莫兰蒂超强台风抢险救灾等。但是在这么多次的救援中,令王宸宇印象深刻的却是一起仓库火灾。“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成功从火灾中将人救出。”王宸宇说,这令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再次增强自己对于消防这份工作的荣誉感。

那事发生在2016年1月份。晚上10点多的时候接到报警,辖区内一家海绵厂仓库着火,报警人当时并没有说有人被困其中。王宸宇和战友们到达现场后,才得知在三楼有人被困,而一楼的仓库火势正猛。王宸宇和战友简单交流后,在水枪的掩护下,毫不犹豫地往里冲。

在爬楼梯准备上三楼的时候,一楼烈火产生的热浪不断地往楼上窜,楼上房间中还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因为一心想将被困者救出来,王宸宇将房间一间间搜过去,大概搜了两遍,才在最里面的一间房间里发现有人被困。

当时正值冬天,天气寒冷,但是被困人却穿着单薄的打底衫在火中直颤抖。王宸宇一把将自己的战斗服脱下为其披上,之后马上将其背着往外跑。因为着火地点位于城中村,巷子窄,救护车进不去。王宸宇只好背着被困人跑了大概有1公里多才将其送上救护车。“消防什么都干,但是每次的救人却是最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的。”王宸宇说。

“跟班长出警,我就一个感觉,他好像什么都不怕。”王宸宇带的新兵黄洪定告诉记者,他们每次一起出警,一有危险王宸宇总是冲在前面。就像前段时间一起民宅着火,得知里面有煤气罐,王宸宇一到现场,直奔厨房将煤气罐抱出。

除了勇敢,身为班长的王宸宇在他所带新兵的印象中,还相当严厉。但是他的严厉只是在训练、救援以及各种安全防范工作中。“平时他很少发飙的,我第一次看他生气是因为我们在攀岩训练中,对于安全吊带等没有细心检查。”新兵施志煌说,王宸宇总是跟他们强调:“保护好自己是救援的第一步。”

投入到救火救援中,自身业务技能是最为重要的。王宸宇这么说也是这么去做的。2016年,在总队进行比武竞赛前,王宸宇在训练中因为强度过大,导致胸椎错位。但是他仍瞒着战友、领导坚持训练,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的这么大型比赛,他不想放弃,他也有一颗好胜心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最终他虽然在一个单项比赛中未能取得满意的成绩,但如愿在自己所参加的特勤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操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从兴港中队到特勤大队二中队,从文书到班长,王宸宇一直都尽力做到最好。再过几个月服役年限就要到了,身为独生子,母亲和奶奶都希望他回去,但是他却毫不犹疑地告诉记者,他会继续留队的。他说:“如果离开了,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本报记者 王淯滢 实习生 张文洋 通讯员 周强 阙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