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扶贫考核岂能重“显绩”轻“潜绩”

2017-12-27 11:35:28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一个乡迎接检查打印费就10多万、表格要求“零差错”,一个身份证号填了几百次;给贫困户买新衣物、刷墙,只为“看着好看”;把“富裕户”确定为“贫困户”,被群众戏称“锦上添花”……近日,《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权威媒体公开披露了扶贫领域里的种种乱象。

扶贫,无疑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基层干部而言,扶贫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如果无法完成,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检查,他们或许会从“数字上”“账面上”去完成。这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

作为评判一个干部能力的基本指标,也是上级部门选拔任用优秀干部的重要依据,为官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但如何追求?追求哪种?拷问的是人性高下更是治理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政绩有“显”和“潜”之分:“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的确,“潜绩”见效慢,占时长,上级不容易看到,但对地方发展和百姓利益有着深远的影响;“显绩”一目了然,可能伤害群众获得感,但对自身发展却大有好处。

在群众和自己之间如何取舍?其实,群众和干部并不对立,而是一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为例,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说到这里,有些干部还是觉得有委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近日,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吐槽”部分贫困群众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的心态,成为一些扶贫对象“扶不起还理直气壮”的缘由。文章列举的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对那些丧失脱贫动力的群众,“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至关重要。

他人无志不智,干部能奈其何?这是一个如何看待政治的问题。政治学解释:政治是人民群众将自己的权力出让,委托给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可以是执政党也可以是政府。这里有几点本质之处常被忽略:首先,这权力属于人民,机构不过代行;其次,代行时要能提炼、概括人民的具体要求,使之上升为一项方针,凝炼成一个口号;第三,这个口号必须为群众所理解,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自觉去行动。这是干部的责任,也是管理的艺术。

“穷人缺的不仅是钱,而是带宽”。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重新解读贫困问题后联手合作的著作《稀缺》一书中的核心观点。所谓带宽,指对一个人计算能力、关注能力、英明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抵制诱惑能力的衡量。而调研过全球8亿贫困人口,以探求贫困根源的《贫穷的本质》认为,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面对现有资源,拥有致富能力。笔者认为,扶贫工作中的“现有资源”一是贫困人口缺少带宽存在各种问题的“资源”;二是现今的扶贫机会这个资源。扶贫干部不应只“吐槽”问题,而应该升级扶贫思维,将二者结合,创造条件破解难题。

没有人天生愿意贫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有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有的人需要加油鼓劲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就曾用“弱鸟渴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激发当地群众发展生产的热情。当然,扶贫工作不唱“独角戏”,要唱好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二人转”,还要求上级部门在考核扶贫成果时不仅注重“显绩”,更要看重“潜绩”,能运用灵活的考核制度,将长期效益纳入考核体系,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扶贫过程中重“显绩”的弊病,与夺取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胜利目标相背离的“四风”问题悄悄暗合。“精准填表”的形式主义,“走马观花”的官僚主义,“懒政思维”的享乐主义,这些风气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现中国梦的敌人。

2018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份之一,也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日子。“四风”问题,既连着作风,又连着改革,扶贫考核,究到深处是改革。

(赵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