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厦门市海沧区法院积极探索心理辅导机制

2018-01-25 10:03:49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贴心“心理诊疗” 助力家事审判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25日讯   家庭纠纷不同于一般的民事纠纷,往往更加复杂,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未成年子女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亲情伦理等范畴,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和特殊的司法审判规律,更需要人文关怀。

基于这种理念,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启动了家事审判改革,将家事案件从民事审判格局中剥离出来。2016年6月,海沧区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118个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之一。一年多来,海沧区法院积极探索创新符合家事审判规律的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创新探索的心理辅导机制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家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新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家事审判改革释放的红利。

婚姻心理疏导:助男女双方理性对待

“我的事能妥善解决,多亏了法官和心理老师的帮忙。以前印象中,法院总是冷冰冰的,现在想起,心里充满了温暖。”市民吴某在结束了离婚诉讼时很是感慨。

吴某与丈夫林某结婚7年,婚后不久,林某被派到外地工作,夫妻聚少离多,林某认为双方感情已经破裂起诉离婚。法官经了解,双方都不想继续婚姻,但是涉及3套房子、一辆车和百万股权的财产分割问题。

“这起案件的当事人不属于主动求助,而属于被动求助。”海沧区法院家事法庭审判长郭静表示,“双方当事人多年积压了大量负面情绪,复合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就只是安抚情绪,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吴某两年前因脑膜瘤手术后偏瘫,一直卧床在家。承办法官决定为她上门开庭,于是,吴某家的餐桌变为审判台。庭审中,林某称自己虽然拥有公司股权,但3年来一直在亏钱,甚至为了保有这些股权欠下400多万元的债务。林某拿出有力证据,认为股权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经庭审调查,林某确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如果依法判决,结果对吴某不利。判决前,法官启动了婚姻心理辅导机制,对双方进行心理疏导。

在一次次的心理辅导过程中,林某被内心的情感触动,也担心妻子将来的生活,最终作出让步,将两套房子、一辆车留给吴某,另外还留下40万元现金作为妻子的康复费用。

家庭心理辅导:促家庭各方共渡难关

“小李,我是2014年一起离婚纠纷的当事人刘某。你还记得我吗?我最近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想离婚又怕一个人无法照顾两个生病的孩子,想预约心理辅导。”家事法庭法官助理小李一上班就接到当事人刘某的电话,“当然可以,我帮您跟老师约在下周二上午9时。”

刘某的丈夫常年对家庭不关心甚至在外赌博欠债,刘某因此在2014年提起离婚诉讼。当时,刘某的小儿子自小有自闭症需要特殊照顾,大儿子刚刚被确诊患有特殊重病急需一笔医疗费用,她一个人难以支撑。承办法官了解了情况后,当即联系了心理咨询老师,为刘某一家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对大儿子的心理辅导重点在于帮助其正确面对疾病并接受治疗,对刘某夫妇的心理辅导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找到夫妻关系的问题,共同渡过家庭难关。在与心理辅导老师交谈之后,刘某表示大儿子经过辅导开始积极面对疾病并治疗,自己也自愿撤诉,希望夫妻俩一起带孩子赴广州接受治疗。

案件结束后,承办法官仍持续关注一家人的动态,了解到他们为了治病大房换小房。大儿子接受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一家人从广州回到厦门。两年多过去了,虽然大儿子的病情好转,但家庭的重压并未因此减轻,刘某不能从丈夫处得到足够的关怀,又一次萌发离婚念头。这一次,刘某先主动预约了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为其制定了辅导计划,刘某已先后两次接受心理辅导,辅导计划仍在进行。

“咨询工作不等同于调解。”心灵空间(厦门)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林一芳告诉记者,咨询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通过引导来访者觉察问题、认识问题、修正问题的专业人员。咨询师不能从当事人表面上的行为去谈对错,而要从来访者的言语行为去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目前,海沧法院共有200余名刑事被告人接受心理辅导,30余对离婚纠纷夫妻经辅导后选择撤诉或和平分手。心理辅导和咨询与家事审判的有机结合,使得家事审判更有温度,关注审判也关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