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人民至上》段落摘登

2018-03-19 09:41:39 来源:福建法治报

●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新闻媒体中屡屡曝出一些贪官为了躲避组织审查和法律惩罚,将“装疯计”用得如鱼得水,吴某明也是其中一个。在接受审查初期,吴某明以各种理由拒绝交代问题。之后,又在专案组同志面前耍起了装疯卖傻的“小聪明”。吴某明自认为演技超群,天天对着墙壁一会儿傻笑、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说看见女儿了、一会儿又表演着跟妻子对话,整天上演一幕幕闹剧。吴某明不知道,他被专案组纳入重点涉案人员名单后,他的一举一动早就在专案组同志的密切关注中。

●分管领导打电话给陈某振了解情况,他就假借主要领导的招牌,谎称“我在主要领导这里汇报工作”“我陪主要领导调研”等,不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后来实在推不掉了,就让区教育局办公室同志编造一份未来工作计划“清单”送给这位分管领导:“我真的很忙,你看看我的工作安排,未来一两个月我都没空向你汇报工作了。”在陈某振看来,分管领导过问教育工作是一种束缚,不愿意分管领导插手教育工作。

●党员干部当然要与人为善、讲同志感情,但做好人绝不是做“老好人”,讲庸俗的、廉价的、毫无原则的感情。“老好人”表面看起来是与人为善,其实是圆滑世故、明哲保身。只知自己多栽花少种刺、广交友少树敌,处处“怕”字当头,口口声声为他人考虑,实则是极不负责任;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私心作祟,怕得罪人而被出洋相、翻旧账、揭老底,处处给自己留退路。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作风不正的现象司空见惯、熟视无睹,陷入集体无意识的麻木状态,甚至是非不分,固化为“潜规则”,达到了毫无隐讳的程度,整个区域的政治空气和土壤都被污染了,小蛀虫长成猛虎、恶虎则为必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某堂、陈某钦、陈某振等人就是在众多“好心人”“老好人”的呵护纵容下才形成的。他们未被查处时,飞扬跋扈,谁都不敢质疑他们的权威。他们有这样的底气,主要还是他们对身处的政治生态环境的适应,他们是“真老虎”。一旦组织下定决心整治这乌烟瘴气的环境时,高悬的法纪利剑挥下时,他们都成了“纸老虎”,战战兢兢,祈求组织能够手下留情。

●环境可能会影响人。很少人一辈子都能碰上处处得意、万事顺利的环境,如果内心错位,在别人看来即使是顺境,也会成为其走向贪腐的“逆境”。王某堂,一个曾经被组织选派到日本留学,一位曾经担任过区委主要领导秘书,一位曾身居中心城区的中心大镇主官,两年不“进步”,就觉得自己前途一片黯然,最终寻求其他“补偿”,游戏人生。吴某,因为成绩突出,被组织从中学副校长调任新罗区教育局副局长,在许多老师看来,是个非常顺的人,可是他看不到自己身上千钧万担的责任,只看到自己前途渺茫——事业编制身份,高级教师职称的工资,看似到顶的待遇。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可惜,沉浸在对权力的享受、对金钱的渴望的人们,早已把这些道理忘得一干二净,已然身处陷阱而不自知。古人说:“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那些山珍海味、奇货异宝,无非是围猎者用利益拿住干部的诱饵,一旦着了他们的道,就会处处受制于人、时时受到胁迫,这样的人生与玩偶、傀儡何异?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什么孔某炯与王某英明知庄某平造假而替他隐瞒,沈某华与马某煌明知项目不符合收购条件但仍然罔顾程序规则,除了收了庄某平的几十万元,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利益不惜赌上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突破理智、道德乃至党纪国法的底线,自以为运气好,不会出什么事。然而,心存侥幸必有不幸。在党纪国法面前,腐败一定会暴露无遗,有的自以为行为隐蔽、身份特殊、关系网广、手段高明,可以高枕无忧,即使败露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侥幸心理,事实上是低估了党和政府铲除腐败的决心和力度,高估了自己的伎俩和本事,错估了党纪国法的威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