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谁扭曲了教育“起跑线”?

2018-03-29 10:41:22 来源:福建法治报

观印度电影《起跑线》感受颇深

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印度电影在中国刮起一股旋风,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影射社会现实一直是印度电影的特色,受邀提前欣赏的《起跑线》更在这些电影之上,挖掘“教育起跑线”这个严肃的社会话题。《起跑线》写实了印度“填鸭式”的教育制度——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喜剧娱乐的手法剖析印度中产阶级父母所遭遇的社会歧视,和对印度教育的深刻拷问。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神秘巨星》与《摔跤吧!爸爸》,都是探讨在印度社会环境下对孩子的殷切栽培。叙述方法也一样曲折,从公立学校、贵族学校、学区房到兴趣班,从搬家、求老师、培训到装穷,电影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印度不公平的等级制度。教育能改变命运,因此需求催生市场,逐利滋长乱象,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亲拉吉吃尽了苦头,他所努力追求的仅仅是为了给女儿一个高起点的名校平台。为此,他不但要拼硬实力,还要兼顾软实力。每个孩子其实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含玉出生。

教育,只是一个切入点,《起跑线》以小见大,聚焦了印度社会现实的沉重话题,从多个维度探讨,包含孩子成长、择校问题和教育现状,具有揭露现实的说教意味。电影的表现手法和立意不算高深,但是看到印度中产阶级父母,为了孩子能上优质名校假装贫困户,借宿如《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般脏乱差的贫民窟,颇有深意。不由得联想到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直指当下“孟母三迁”大费周折,“可怜天下父母心”,引起深刻的共鸣,表现出强烈的关怀意识。

爱与亲情是《起跑线》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母亲米塔“一哭二闹”的执拗令人心疼。母亲米塔急于通过搬家和聚会,竭尽所能地让孩子融入上层社会。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挟丈夫拉吉,使出理论“撒手锏”:“如果不上名校,女儿就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害怕,她会不适应这个社会,最后她会孤立会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怎么办?”每次被米塔这番说教后,父亲拉吉只好加倍努力。米塔不遗余力地给女儿争取最大的教育资源,学习“中国虎妈”,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报名校学前培训班,伟大的母爱打破文化的藩篱,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

喜剧只是《起跑线》的表现手法,反讽才是全篇的宗旨。电影最具讽刺意味的有两处:其一是父亲拉吉跟罗达校长坦诚自己造假贫困生资格时,以为会受到惩处,罗达校长却轻描淡写地说出实话:她也出自寒门,属于贫穷女仆的女儿,但如今她已忘了当初同学是怎么冷落她的。现在她的同学为了自己孩子入学,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不由得让人反思当今社会的等价交换和钱权交易。其二是当父亲拉吉在名校礼堂慷慨激昂地演讲:关于他自己倾尽所能,窃取贫困生指标而让女儿上了名校,一字一句都讲到心坎上,传递出正能量,揭示了对钱权社会的反抗。有家长想鼓掌,却迫于孩子在这里上学而放弃。这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对社会不合理之处的批判。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高明之处,彰显了“宝莱坞”的成功之道。

香港首富李嘉诚曾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上的失败!”《起跑线》带给中国家长很多启迪,更给予他们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那份虚荣心?其实,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影响别人的人生轨迹,家长用自己的梦想绑架孩子,用流水线的方式拼装孩子,看似关怀,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扼杀孩子的天性。在结局处,由于父亲拉吉检举自己的造假行为,女儿没能上名校,他却选择和贫困生一样上公立校。这其实是导演破除对名校的崇拜、对底层寄予的关照和对社会各阶层坦诚相待的一种期望。在这场“起跑线”的较量中,谁扭曲了教育?谁丢失了童年?也许,我们都应该冷静地思考和掂量。、

(王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