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老年人缘何成为“亲情营销”的“唐僧肉”?

2018-05-10 10:54:22 来源:福建法治报

洗脑式灌输、以次充好、冒充专家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10日讯  蜂胶、床垫、磁疗器,这些普通消费品为何能被保健品公司卖出高价?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许多保健品营销机构的产品目标客户明确定位为老人,业内更是称这种销售方式为“亲情营销”。近日,记者深入调查,为你揭开“亲情营销”背后的猫腻。

上“温情”手法防不胜防

能说会道是小蒋的一大特点。他几年前曾在一家保健品公司担任区域经理,专门针对老年人卖蜂胶,现如今早已回了老家,开了家面馆,过着心安理得的日子。

“每天嘴里喊着叔叔、阿姨,嘘寒问暖的热乎劲连我自己都感觉假,但是每个月的业绩却能让我有着体面的收入。我也知道,那是老人们的养老钱。”小蒋说。

那时候,小蒋奉上海总部的要求到西北地区拓展市场,第一站选择了陕西西安。店面不需要临街,但一定要靠近居民小区或者老年活动广场、菜市场。店员们得像“邻居家的孩子”,热情阳光地给过路老人散发传单,然后扶到店里免费测血压、血糖,体验理疗设备。

他说,在最初的个把月,提钱伤“感情”。每天关心目标客户的饮食起居,甚至在老人们头疼脑热时提着水果上门看望,等建立了“亲情”般的信任,一款几乎量身定制的产品便会“及时出现”。

小魏比小蒋入行晚,那时候“会议营销”见效更快,“店面都没有,通过媒体或者营销人员刊登、散发广告,邀请老年人参加某某‘专家’‘教授’‘主任’莅临现场的讲座。只要进行连蒙带唬的‘洗脑式’灌输,所谓的保健品在现场就会被抢购一空。”小魏说。

有些营销方式更具迷惑性。陈阿姨住在甘肃兰州一大型小区,老年人多,经济条件也相对宽裕。前些日子,几个年轻人打着“某老年协会”的名义给大家介绍免费周边旅游,陈阿姨也报了名。

“一个大巴车将我们集中送到市郊的一个生态农家乐,吃吃喝喝后还有健康讲座。‘专家’说我腰椎不好,建议买个玉石床垫,花了将近1万元,钱是上门来取的。”陈阿姨说,床垫用了几次感觉没啥明显效果,便闲置了。

产品卖高价有三步骤

人到老年更加关注健康,买几样保健品很正常。但记者发现,有销售者夸大效果,卖出高价,甚至拿“三无产品”以次充好。

小蒋告诉记者,只要取得老人们的信任,产品卖出高价并不难。比如一盒蜂胶成本价不到50元,加上人员工资和店面租金,也不超过70元,但到了销售环节,一盒能卖到228元或更高。推荐用量一个疗程5盒1000多元,很多老人半个月的退休金就没了。

一位目前仍在从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让老人们对神奇疗效深信不疑步骤有三:首先,通过一些理疗设备微电流产生的身体感受为引子,销售人员背完剧本就能做到满嘴专业词汇;其次,雇佣一些老年人现身说法,大谈“枯木逢春、老树开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专家”登场故弄玄虚,就能让老人们感觉到“包治百病、相见恨晚”。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曾经雇佣的一位“专家”,早先在老家养鸡,受从医的邻居影响,懂得一些基本常识,后在外打工加入这家保健品公司。人前提倡养生只吃素食,人后自己根本不信自己说的那套理论,“该吃啥吃啥”,“卖到万元的所谓玉石床垫,大部分也是人工合成材料,最多价值几百元钱,还有理疗仪、按摩器,500元左右的零售价至少可以卖到2000到3000元”。

甚至有营销人员用假冒伪劣产品行骗老人。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福建石狮,200多名老人被邀请免费听健康讲座,会后还可以获赠药酒、鸡蛋。几天后“专家”拿出公司的新产品蚕丝被进行现场销售,称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经检测,售价1680元的蚕丝被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也就是涤纶。老人们几天之内就被骗走34万余元。避免“假亲情”趁虚而入

针对瞄准老年人群体的“亲情营销”,相关法律界人士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既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衔接、细化法律责任,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氛围,让真亲情回归,避免“假亲情”趁虚而入。

北京市同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殿明表示,目前“亲情营销”的监管难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营销方式的隐秘性。讲座、旅游、体检等方式具有极强的迷惑性,组织者也没有长期的经营场所;二是取证难。老年人往往缺乏保存证据的意识,导致事发后维权和处罚困难;三是处罚力度不足。对于“亲情营销”等问题一般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查处,相对于组织者获取的利益,违法成本低廉。

几位律师表示,从职责角度来讲,对于保健品违法销售的管理,应归属于市场监管部门。但销售行为涉嫌犯罪的,应由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销售具有严重违法情节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交或者通报给公安机关。

一些医疗保健品从业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注册和备案。同时,建立国家统一的销售管理平台,便于普通消费者通过上网、电话等方式迅速识别和查询。 □新华网

子女为何敌不过“亲情营销”?

要让子女的陪伴和保健品的营销PK,结果常常会是无力的。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社交,所以陪伴父母的时间必然有限。对于保健品营销者来说,他们的“工作”和“职业”却就是陪老人。业余和专业的打擂中,谁输谁赢已是一目了然。陪伴上如此,劝说上也是如此。保健品营销者,每天琢磨的就是这样的事,甚至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这个讲求合作的年代,单枪匹马的子女要想凭一己之力战胜一个不断“改进“的职业团体,胜算渺茫。

不仅如此,为保健品营销站台的,还有老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领个杯子,发两颗鸡蛋,老人们不仅有了消遣的地方,还在受人“尊敬”中有了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并不是子女们的孝敬所能比拟的。殊不知,正是这掉下来的馅饼,逐渐把老人的头脑砸晕。所以,套用一句俗话,子女敌不过保健品的“亲情营销”,并不是子女们太弱,而是对手太狡猾。

那么,面对亲情化营销的陷阱,我们是否就无能为力了呢?答案也不是。在多一些时间陪父母的前提下,及时举报,可为釜底抽薪之策。消协人士表示:这些活动往往是流动的,如果没人举报很难发现。因此,主动举报这类营销陷阱,让父母面对真相,或许是不错的方法!

关育兵(光明网)相关链接:

“让你妈妈千万别买”

——会议营销保健品骗局为何屡禁不绝?

针对很多保健品公司借会议营销坑骗老年人的情况,当前全国多地掀起整治风暴,广东、四川、湖北等出重拳打击,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有不少人明目张胆顶风作案。近日,记者采访时,多位老人郑重提醒:“让你妈妈千万别买!”

仅100米左右街道

就有四家会销门店

会议营销原本是一种普通的营销模式,通过寻找特定消费群体,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的方式销售产品。但记者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会销成为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业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在广州市越秀区某社区附近,仅100米左右的街道上,记者就看到4家会销门店,其中一家门口贴着“进店可免费领取鸡蛋、面条”的告示。店里货架上摆满了南极磷虾油、高钙羊奶粉等保健食品,一些老年人正一边免费体验着店里的医疗器械,一边等待“上课”。这些老年人称,每天早上都会来听课,不少老人还专门乘坐公交车赶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开讲前,工作人员竟然将记者请出店外,称公司规定课程只向老年人开放。记者尝试进入另外几家门店听课,也被拒之门外。“我们的产品主要卖给老年人,你们年轻人不需要来听。”一家门店的销售人员解释道。

按理说,保健食品老少皆宜,为何偏偏针对老年人,却不让年轻人进去听课?该社区内一位老太太道出真相:“老人一进去,他们就说东西有多好,能治什么病,吹得很神奇,几个人围着你让你买,而年轻人一般不容易上当。”这位老年人说,她从2006年开始花了十几万元买保健食品,但吃了一点效果都没有,“叫你妈妈不要买哦!”

家住重庆市万州区的王大爷与几位老人在广场锻炼身体时,一名促销人员热情地邀请老人们参加免费健康讲座,称包车接送,并在酒店安排了午餐,加入会员还可以免费领取粮油。王大爷跟着他到了酒店,发现有上百人听课。主讲人自称健康专家,不停宣传“蜂胶”等保健食品的神奇疗效及健康床垫治疗失眠的功效。

听完课后,老人们被逐个安排做免费体检,并一直被推销。王大爷原本不准备购买,但工作人员不让走,极力劝说,并承诺“随时可以退货”。在“动之以情”的说服下,王大爷花3200元购买了12瓶“蜂胶”。回家后,王大爷感觉自己被骗,随即联系商家要求退货被拒绝。最后,在当地消委会联合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现场调解下,王大爷等3位老人才得以退货。

会销诈骗取证难

建微信群封闭式推销

“会销产品出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推销商品时夸大商品的疗效和使用效果,但在调查过程中,由于经营者大多以口头宣传为主,没有更多的文字宣传资料和视频,对其虚假宣传的证据很难获取。”广州的一位执法人员介绍说,会销通常不会存放大量的产品现场销售,而是收取定金再送货上门,没有进销台账,不开具合法票据,执法人员查账无从着手。

为应对执法部门打击,近来,非法会销还进行了“升级”。重庆市酉阳县工商分局执法人员发现,有些会销没有详细讲稿,只是列提纲,对于产品的功效宣传也是通过暗示达到的,取证难上加难。

更有一些非法会销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手段,线下通过讲课让老年人加入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进行封闭性产品推销,更增加了常规执法取证难度。“微信群不是熟人加不进去,我在群里看到他们发的东西很夸张,觉得不可信就退了群,但是很多老年人买了不少东西。”重庆市渝北区张女士告诉记者。

一些老年人对会销的态度也让执法者尴尬。一些执法人员吐槽,部分老人对会销人员极为信任,对子女甚至执法人员的劝阻非常反感,不配合甚至抗拒执法现象屡见不鲜,常说“我愿意,你管不着”。

(江南晚报)

网言网语:

@南青bull:以往商圈有个说法叫“老年市场”,如今已扩散为“中老年养生保健市场”。部分商家玩的都是同一套路: 把自家商品吹成“唐僧肉”,再推销给真正的“唐僧肉”。

@老记宋军:关键是拦都拦不住。我曾经多次阻止大清早和我们在写字楼挤电梯的老人,不要去听所谓的保健课、买保健品,没用。

@乐悠悠生活每一天:推销乱象早就饱受公众诟病。一来,无良商家为销售不择手段,尤其是缺少子女陪伴的老年人,更是他们眼中的“唐僧肉”;二来,正确的保健品常识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导致大部分老人以为保健品就是药品的代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