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捡菇

2018-07-16 10:50:25 来源:福建法治报

惊雷发蒸菌。盛夏之际,几声闷雷响动,家乡山林地里的野菇菌子像得了召唤似的,一夜之间不约而同地从土里钻出。粗细不一的茎柄顶着或大或小的伞盖,黑的、白的、黄的、红的,个个抖擞着精神,呈现“累累万钉繁”的盛景。

山上野菇长得忙,山下人儿心里欢。走,捡菇去!菇当采,何来“捡菇”一说?一位作家友人说,在他闽西北老家,捉鱼被叫作“采鱼”,就像去菜园里采菜一样容易,意为溪鱼甚多。我的家乡闽中尤溪,得戴云山川之利,山林盆地交错,林木茂密,气候温润,尤其适合野菇生长。想来“采鱼”与“捡菇”异曲同工,伸手可“捡”,可想野菇之多。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捡菇得赶早,迟了要么菇开了烂了,要么让人捷足先登自个儿扑了个空。小时候,我常跟着母亲上山捡菇,一副“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扮相——花布衣裳,弯弯的羊角辫,挎着一个小竹筐。母亲则担着一挑“霸王筐”,这筐直径半米,高近1米,可不霸气。霸王筐是装野菇的“神器”,容量大装得多自不必说,野菇易碎烂,圆柱筐体能减少挤压,且有均匀的透气空隙等优点是编织袋之类的容器所不能比拟的。

清晨的山林恍若秘境,晦暗静谧,生机葱茏。如盖的树冠上栖着淡淡的薄雾,缓缓升起的日头透过枝干树叶的间隙,将雾气筛出一缕缕半透明的光柱。新鲜枝叶和腐败落叶混杂成山林特有的气味,在湿润温热的空气中静静弥散,这是酝酿野菇的气息。“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就是在脚下湿湿暖暖的温床上,野菇正在恣意滋长。

桐菇长情,撑着高高的柄脚,从春雷闷动,断断续续直长到秋;肥菇名副其实、大如圆盘,伞叶肥厚,那憨憨笨笨的样子,凑近了仿佛能听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要说味美,非牛屎菇莫属,滑润粘腻的口感,晒干炒着吃鲜美无比;最喜遇到黎菇,它们喜欢聚在一块儿,一窝窝一团团,发现一处,有时能捡一篮子哩!黎菇分青面和红面两种,红面黎菇和正红菇长得相似,像一把童伞,粉嫩可人。同一爹妈生,青面黎菇就没有这样的高颜值,灰暗无光,看着冷冷的,怪不得乡人戏谑那些拉着冷脸的叫青面黎菇。还有橙黄透亮的乳浆菇、黑如焦炭的火炭菇、状若珊瑚的扫把菇……

捡菇可是个苦差事,家乡山林植被茂盛,而野菇又长在厚厚的枯叶下,我们得猫腰钻进灌木丛中,用手扒拉落叶,寻觅采撷。衣裳被刮破,脸颊身上被撕拉出一道道口子是常有之事,没遇上毒蛇马蜂算是万幸。纵然辛苦,可每每看见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野菇,看着渐渐装满的篮筐,多少艰辛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对野菇再熟稔的乡人,在食用野菇上也得小心翼翼,毕竟野菇不似香菇木耳。捡回的野菇经过一番挑选后,多数被蒸熟晾晒成干,这样可去除其毒素。干野菇和辣椒同炒,滋味鲜美,难怪被称为“地鸡”“树鸡”。食用新鲜野菇乡人更是谨慎,首先得用菜籽油和剁碎的空心菜煮,此二者有解毒之效。全程还需敞开锅盖煮,让野菇内可能还残留的微毒随着蒸汽一起挥发。最重要的是一定得加些粳米,如若菇有毒,米会变黑色,反之不论煮多久,米总是白色的。米熟,菇方可食。

夏雷滚滚,回到老家披枝履草寻菇香,不同的是,彼时尚是三尺孩童,如今已然是采蘑菇的大姑娘啦!

(郑雯斌  作者单位:将乐县委宣传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