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2018-09-07 11:43:27 来源:福建法治报

厦门海事法院积极探索推行“互联网+审判”新模式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7日讯  新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新时代人民对于公平正义也有了新期待、新需求。那么,在传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厦门海事法院为其赋予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呢?“互联网+审判”新模式给出了答案: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推进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功能的应用及科技法庭的改建工作;开展案件卷宗电子化、历史档案数字化和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工作,做到“每庭必录”;创造性地运用网络公开的卫星照片取证;首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我国航运业发展……

近年来,厦门海事法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探索总结出了“微信扣船”“微视频调解”等执法办案新举措,实现了55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矛盾纠纷“线上”化解、网络照片证据取证、网络社交寻找证人……用互联网搭桥,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旧貌大变样 让卫星照片“说话”

去年,厦门海事法院审理了这么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泉州某港务公司起诉租赁方厦门某砂石进出口有限公司,要求其支付2015年和2016年码头堆场租金,共计人民币360万元。

而被告厦门某砂石进出口有限公司表示,原告提及的左引桥岸线及后端堆场自己从未使用过,更别说产生的几百万元费用了。

厦门海事法院承办法官在庭审中通过微视频调查取证

码头租赁方厦门某砂石进出口有限公司坚称出租方从未依约交付码头引桥,而出租方泉州某港务公司则称对方不仅接收了该引桥,还在引桥上安置了输送带。然而,时过境迁,原先的码头已不复存在,导致双方都无直接证据证明当时引桥是否存在,孰是孰非,仅凭现有证据难以定夺。

查明事实真相,是公正判决的关键。承办法官受到车载GPS导航的启发,联想到是否可以通过卫星地图照片来辨别码头的原貌。然而,据出租方陈述,输送带早在2016年初就已拆除运走,卫星照片只是记录近期拍摄照片,且无注明拍摄时间、证据意义不足,而商业机构的历史卫星照片数据服务又需要支付不菲的费用,难以承担。

承办法官并不灰心,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并采用技术手段等多种尝试,最终成功取得了案涉引桥拍摄于不同时间的6张历史卫星照片,其中有4张照片均显示当时码头有引桥,引桥上有类似安置输送带的模样。这一发现使相关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最终,厦门海事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厦门某砂石进出口有限公司应向泉州某港务有限公司支付租金360万元,驳回厦门某砂石进出口公司的请求。

“在审理当中,我们有了创新思维,在查明事实真相时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卫星照片找到后更加奠定了法官们内心的确信,租赁物的确已经交付,只是有一方不诚信,隐藏客观事实,所以给审判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厦门海事法院承办法官蔡福军向记者介绍道,“本案可以表现出我们法官的思维应紧跟时代科技变化,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帮助我们提高裁判的公正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案件还是挺有意义的。”

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把卫星照片作为证据链条中的重要一条进行办案,也是厦门海事法院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