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2019年第33号:三明市医改、林改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2019-09-20 11:39:01 来源:福建法治报

牢记重要嘱托 做实“四篇文章”

主持人:

卓少锋(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发布人:

林兴禄(中共三明市委书记)

余红胜(中共三明市委副书记、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长)

主要内容: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所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20日讯 9月19日,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明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介绍了70年来三明在脱贫攻坚、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三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工作,对三明老区苏区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坚持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以二次创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等各项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快新三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明老区苏区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新三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三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三医联动”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城乡居民收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05元、56元增长到2018年34874元、16581元,累计分别增长332倍、29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实验区,“348”精准扶贫机制在全国推广,全市3.75万户10.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经济总量从1.03亿元增加至2353.72亿元、增长2273倍。交通由过去“路隘林深苔滑”,变成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形成了“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立体交通体系。

发布会现场

解放初期,三明的工业状况是“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新中国建设时期,省委决定在三明建设省级重工业基地,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钢铁、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形成了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三明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三明形成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01亿元增加到460.45亿元,增长45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由0.06亿元增加到1237.9亿元,增长2.1万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0.23亿元增加到841.84亿元,增长3707倍;三次产业比重由72.5:5.6:21.9调整为11.6:52.6:35.8。

林深水美,是三明的真实写照。70年来,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画好“山水画”,80年代初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1998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在全国首创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金融产品。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120.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7%、全国的十分之一。林产加工、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3312.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33亿元。如今,三明的森林覆盖率78.14%,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2018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9.61岁,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1、1.77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明从解决群众反映的“脏乱差”问题入手,持续开展“满意在三明”系列活动,创造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板,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随着“e三明”政务服务平台的建成,医保、社保、公积金办理等51项便民服务上网上线,教育学历证明等21项全程网办事项相继被开通。同时,开通“随手拍”功能,让“群众随手拍,政府赶紧办”,注册用户45.5万人,受理办结群众反映事项2万余件,让群众成为城乡治理的主人翁。

(记者 魏青 谢梦远 摄影 邱祖辉 裴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