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坐板凳与成功之道

2019-11-21 11:32:22 来源:福建法治报

我感觉,中国人历来是很看重屁股的。为了让屁股舒服一点,便发明了席子、垫子、凳子、杌子,以至现在美观舒适的沙发等等。在诸多坐具中,最流行、最受人青睐的还是凳子,既方便又适用。据史书记载,古人多是席地而坐,到了宋代,人们才有了坐凳子的习惯。当凳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后,人们便有了对凳子的依恋情结。

再后来,我又发觉,坐板凳并非屁股一落下那么简单,它往往与人们的身份、心态乃至境界相关联,抑或说坐板凳中蕴含着做人之诀与成功之道。倘若不信,容我慢慢道来。

板凳有高有矮。有人喜欢坐高板凳,以为坐在高板凳上,自己也变高了,说话也气壮了,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有人偏喜欢坐矮板凳,说这样可以接地气,可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甚至可以听到对方的心跳。上个世纪50年代,彭德怀元帅到基层部队视察,参加一个班的讨论会。一位干部搬来一把椅子,战士们又垫上一床被子请他坐,而他却一屁股坐到了战士的矮凳上,与战士们拉起了家常。在分析一些新独立国家政局不稳时,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领导不愿意和大家一样坐矮板凳,并借此告诫干部“要常常坐坐矮板凳”。

坐矮板凳还是坐高板凳,看似小问题,却映照着思想境界,检验着群众意识。常坐坐矮板凳,与群众坐一条板凳,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孔繁森走进牧民的帐篷,坐在他们的炕上,一句“我是您的儿子”,拆掉了干群之间无形的墙;廖俊波干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被群众视为“他是和我们坐一条板凳的人”。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也要向孔繁森、廖俊波学习,下基层多坐坐矮板凳,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基层群众,用平和的语气和他们交流,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这样才能密切相互间的感情,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官兵心中。

板凳除了高矮之别还有冷热之分。有些工作和岗位炙手可热,容易出成绩,领导看得见,不用花太大功夫,就能干得风生水起;而有些工作和岗位则好比静水深流,要干出一番成绩,则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倘若选择了这后一种工作和岗位,就得有一种“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追求和定力。

在许多鲜为人知的岗位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不显山不露水、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被人们称作“民族脊梁”。“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妙;研制“钢铁蛟龙”的黄旭华,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以“不可告人的人生”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经典命题,他和他的英雄团队,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核潜艇的研发和入列……正是因为他们怀着远大志向,才能坐得住、坐得稳“冷板凳”,最终历尽艰险,在攀登事业高峰的同时也登上了人生的高峰。

若干年前,有位年轻人从师范学院毕业后问父亲:“我今后是当教师还是按志趣和特长争取当歌唱家?”其父说:我只能告诉你,应该选定一把凳子,如果想同时坐两把凳子,你只会掉在两把凳子之间的地上。年轻人最终选择了唱歌,他就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

古人云: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世上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认准一个方向,锲而不舍、败而不馁,最终靠拼搏精神和顽强毅力采撷到成功的果实。屠呦呦半个多世纪只干一件事,就是从青蒿中提取治疗疟疾的精华。为此,她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无数人生命的青蒿素。实践证明,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只有选定板凳,具有专一的定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才能创造骄人的业绩。如果总是怀揣个人的小算盘,对待工作和岗位老是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持久热情和深钻耐力,其结果只会“掉在两把凳子中间的地上”,不仅干不出一番事业,还会面对别人的成功留下悔恨的叹息。

(向贤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