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社工助力 引航未成年人归来

2020-05-29 14:53:06 来源:福建法治报

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深化司法社工合作服务帮教工作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29日讯 “我感觉自己像重生一样。现在,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还年轻,将来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近日,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对一名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涉罪未成年人小可(化名)开展调查回访工作,这名曾经失足的少年已成长为一名美发师,每天充实地打理着自己的美发生意,也活跃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靠自己的双手在厦门这座城市获得了幸福。

困惑:如何开展专业帮教矫正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司法的取向不只是惩治犯罪,还要最大程度实现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思明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部门负责人王珏说道。

然而,司法人员如何既保证案件处理的严肃性,彰显法律威严,又确保帮教挽救的有效性,体现司法柔情?“在实践中,有时会感到为难。”王珏说,未成年人帮教矫治工作广泛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领域知识,检察官不一定具备专业背景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教育引导的成效。

王珏坦言,除此之外,往往检察官的身份会对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带来阻力,涉罪未成年人容易对检察官产生抗拒心理。“这是天然、不可避免的问题,无形中对检察官深入了解帮教对象从而‘对症下药’增加了不少困难。”

成果:司法社工提供了新思路

如果对涉罪未成年人“罚而不教”“以罚代教”,是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损害,也违背司法的初衷。

“2015年开始,我们开始探索未成年人帮教社会化、专业化模式,小可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参与案件办理的助理检察官李美霖向记者介绍:“2015年,16岁的小可在美发店打工,因为感情纠纷而持刀将人砍致轻伤。同许多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一样,小可由于家庭亲子关系疏离、辍学较早、社交局限才导致价值观偏失,走上犯罪道路。像小可这样的孩子因为缺乏引导而迷失,应当拉一把!”

对此,该院启动了司法社工个案帮扶帮教程序,通过社工与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人搭建沟通桥梁,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帮扶对象与司法机关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抵抗情形,我们作为‘案外’人员参与帮教,未成年人更容易接纳,同时在开展社会调查时,因为身份中立也不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参与小可个案帮扶的社工说道。

对小可,司法社工通过家访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和专业量表自评,深入了解其成长背景、社交情况等,量身制定帮扶方案:首先,通过亲职教育,引导小可父母认识到自身担负的监管责任,在正确的沟通和教育中引导小可重返家庭;其次,组织社会活动,以户外拓展活动、“义务剪发”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小可进行社会化帮教,帮助其改善人际互动和社交环境,形成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第三,加强心理建设,运用面谈及网络社交工具等手段,安排小可接受心理疏导,从而使其获得安全感,同时必要地宣泄和调伏情绪;最后,帮助规划未来发展,结合小可的特长爱好,鼓励其坚定信心志向、勤练美发技能。最终,小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其父母的支持下开了自己的美发店。

“最终,我们对小可作出了不起诉决定。同时,经过司法社工个案帮扶,小可真正走出犯罪阴影,顺利回归社会。疏离的亲子关系得到修复、社交价值观得到矫正,小可现在已经是一个阳光向上的青年了!”说到这,李美霖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