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美是自我认同的过程

2020-06-11 15:23:58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书法课:字美在何处》

当前,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但如何鉴定一幅字的好坏,是许多人的必修课。方建勋和杨谔合著的《书法课:字美在何处》就是一本“用知识抵御平庸”的书法入门读物。本书两位作者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敢于对书法艺术进行大胆批判。虽定位在入门级读物,却不乏学术性。

两位作者对于中国书法的欣赏,不是一般教材式的罗列,而是引导读者从辩证的角度对书法之“美”进行认识。全书按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分章节,附加硬笔书法和篆刻两章,体系结构一目了然。

抒情,是艺术作品的血液和灵魂。作者认同书法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积极鼓励读者要在创作情感上大胆发挥。创作时只有忘我,目空一切,才能真正做到“字与人”的合一。这个基调,也是给艺术创作提出了很明朗的方向。艺术创作初学者在创作上若一味拘泥于条条框框,就是一种不自信。百花齐放才是春,“不同的情,孕育出不同的书风”。

“书法的字形结构,就同一位书法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来说,也会呈现不同。”这样纵观全局的入门引导,不是一般艺术家都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作者提出这样的思路,说明他就是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肺腑之言,既承认了人是在不断地进步,又认同了人年轻时曾经有过的稚气和洒脱。我认为这就是“美”的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是自己的“气质与心灵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铸就自己“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生命过程。

篆书部分,作者既批判了唐代擅作篆书者“大多失之于过度的矫饰与纤巧”,又肯定了艺术作品就是在强烈的冲突中得到完善。正如一个人的缺点和优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样,篆书艺术注定要“通过突破而另谋生路”。

人无完人,但好在有人会勇于探索,有后浪会去推前浪。否则,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生活创造,都将成一潭死水。

在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等部分,两位作者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

作者面对书法创作中的缺陷,心态也是坦然的。毕竟只有承认了艺术作品缺陷的存在,才能辩证地认识“美”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过程。更妙的是,作者还换位思考,站在工匠的角度思考书法创作的问题。书中有很多描述细致生动——字体“化圆为方”,那是工匠为了“便于刻写”。字体“随意天成”,那是工匠为了“求方便和速度”。工匠为刻凿方便,也常会“顺石性而改变字形”,有时为了图简易,还作“并笔简化”等处理,这样的有意无意间就得到了“奇异、天然”之美。

如此见地,实乃欣赏书法艺术的科学之道。个人崇拜原本就是对艺术创作最大的打击,不去过度地神化创作者,就是为了还原创作的真实性。这样,既认识了书法作品本身,也深入到创作者的内心深处。

作者对“丑书”的解读也独具慧眼——说金农“漆书”的写法可能就是为了迎合当时富商们“好古尚奇”的嗜好,“丑字奇字骗商人”。书法的“美”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汉字书法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书法是“共性审美与个性审美并存的艺术”,但不管是站在什么角度去欣赏,作品如果要感动人,那么“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

挑战自己,提升自己,战胜自己,感动自己,“美”的概念,也就逐渐成为一种自我认同的过程。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生命、培养气度、认识自我的过程,有这样的入门书作指引,必将事半功倍。

(林毓麟 作者单位:福建省公安厅漳州高速交警支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