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是“馅饼”还是“陷阱”? 请擦亮你的眼睛

2020-07-17 16:07:02 来源:海峡法治在线

近日,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检察院依法起诉一起非法集资案件。

经审查: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被告人吴某以其经营的禹州市某加工有限公司和莆田市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需要扩大经营为由,通过传单、推介会等形式,以夸大公司实力、虚构项目、承诺高额利息、提供免费旅游等手段与被害人林某等138余人签订借贷合同,合同借款金额9585000元人民币,实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额8278770元人民币,支付利息278000元。

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致富”神话。高利引诱,是所有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不法分子一开始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后来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等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携款潜逃。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的馅阱更需要大家擦亮双眼。

检察官提醒,遇到以下情形之一的“投资”“理财”项目务必警惕。

在街头、商超发放广告的

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

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

要求缴纳投资款以现金方式,或都向个人账记、境外账长转账的

许诺超高收益的

在街头、超市、商场等人群流动、聚集场所摆摊、设点,发放“理财产品”广告,尤其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招揽对象的。

莆田长安网记者 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