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海:“前哨卫士”固守国门
走在最前沿的“鉴证工匠” 离开硝烟未尽的异国,回到熟悉的家乡,陈清海便坚守在“鉴证研判”的最前沿,通过知识的沉淀和不断实践,为“鉴证研判”注入新动能。 陈清海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显微镜和文检仪。陈清海笑称,它们是这个办公室里最“值钱”的东西,“你要的答案,它们会告诉你”。 陈清海的同事李欣告诉记者,陈清海时常说要善于在显微镜和文检仪里找答案。为了能采集好证件样本,他总是要尝试几十甚至上百遍的拍摄,才能挑选出满意的图片。 在福建反偷渡工作形势最严峻的那几年里,他第一时间收集口岸偷渡动态,埋头研究各类伪假证件的防伪点,在最快时间内找到“一招制敌”的真伪辨别方法推送给前台检查员,协助破获了多起大案要案。 经过不断努力和钻研,在踏入证研岗位的第四年,陈清海撰写的《浅谈97版护照的改进意见》获评公安出入境管理系统调研报告一等奖。他撰写的文章在证件研究网和相关总站主页屡获专题推荐。 善用大数据的“国门守护者” 5月5日,厦门高崎边检站在疫情期间某重点航班的首次复航检查中,通过精准预警、精确打击,成功查获和劝阻一批出境从事电诈网赌人员,打响了在国门一线堵截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第一枪”。这张成绩单的背后,少不了陈清海带领“情报核查办”团队的精准研判。 在大数据时代,陈清海不仅时常巩固“老本”、学习新知,还能跟得上“潮流”、探得了前路。为解决“本领恐慌”,执勤日他常常12个小时坐在电脑前“不挪窝”。渐渐地,陈清海成为大数据分析的好手。 3月以来境外输入性疫情复杂多变,防疫工作成为高崎口岸防控的重中之重,陈清海所在的执勤六队负责涉疫数据的排查和入境航班预警。但旅客成分复杂、行程轨迹量大,查询时盯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常常让人眼花缭乱。陈清海主动提出设想——和同事共同构建疫情重点地区人员风评预警模型,不间断开展重点地区、重点人员排查,及时预警涉疫风险,有效缓解了排查压力,坚决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 “数据时代,防控、防疫要人力,更要信息技术,才能更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更精确地预警涉疫人员,更全面地筑牢国门防线。”陈清海如是说。 (本报记者 余晶 通讯员 付佳萍 王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