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鲁迅的担忧

2020-09-27 17:15:05 来源:福建法治报

近读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有一个情节似鲜为人知:1924年,当鲁迅得知《呐喊》出版后,《狂人日记》被编入中小学教材后,感到极为担忧,他很不愿意让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们读到那些处处“吃人”的阴惨寒凉的作品。鲁迅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众所周知,《呐喊》是鲁迅的扛鼎之作,被茅盾誉为“中国革命文学的第一燕”,尤其是那篇《狂人日记》充满着反封建的愤激之情,那声“救救孩子”振聋发聩!然而,在鲁迅看来,《狂人日记》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弊病时,毕竟多了某些赤裸裸的阴暗面,中小学课堂上宣讲那些凶狠、仇恨、暴力的东西只能让孩子们看到血腥、丑恶、残酷和绝望的一面;他建议中小学课本应当多选择一些充满理想、光明、善念和爱心的作品。

如今换了人间,但鲁迅所担忧的状况依然存在,他的建议还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世纪初,有位名叫苏三的网民曾经写了《给小学六年级课本编写者判卷》,认为:“课本非但缺乏美感,而且充满了残缺的意象,课文展现的是一个不安而悲惨的世界。这对于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来说,可能会有一定潜在的心理损害……我常常有感于中国学生的思想过于复杂,学习的负担也过重了一些,往深里想,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人生残害。”20年来,中小学课本几度修编,有所改观,但林林总总的图书界呢,现如今给孩子们看的书不再匮乏,可说是铺天盖地,那些宣传暴力、流露恐怖、鼓吹邪恶、描写凶杀的儿童读本触目即是,而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从美好的视角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类的善良、尊严、诚信、悲悯、博爱等文明禀赋,则显得矮化、淡化、虚化。

或曰:“世界不乏丑恶,人性自有阴暗,难道要向孩子隐瞒这一基本现实么?”非也!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哪个人生阶段、以什么方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认为,中小学处于一种基础教育的人生阶段,其首要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建设;不是展示人类罪恶,而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的世界充盈着阳光。当他们的理性能力日趋成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的热爱日渐建立,再作阴暗体验、悲惨审视、丑恶评判,继而认定价值取向、感受责任担当、奉献心智力量,就会成为卢梭所说的“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形成,除了接触社会、模仿父母外,主要是靠基础教育,以培养其向善的愿望和向美的悟性,这也许就是鲁迅当年疾呼“救救孩子”的题中之义。

(沈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