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父亲的“口头禅”与“建宁府”的变迁

2021-02-04 16:01:08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家是全村最穷的。

我清楚地记得,有好几年连大米饭都吃不上,只能以“地瓜米”充饥,“地瓜米”说是“米”,其实依然是地瓜。那时,巨大的压力让年近五十的父亲经常睡不着,脾气也日益暴躁,一急,就飚出他的“口头禅”,我不知听了多少遍,直到今天,那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兄弟姐妹共6人,那时我和弟弟妹妹都还小,做事主要靠3个姐姐。她们做事动作稍慢些,急性子的父亲就会大声喝斥:“你们到底是搞什么把戏的,我到‘建宁府’砍一担柴火现在也会到了啊!”一次又一次,父亲关于“建宁府砍柴”的“口头禅”伴着我度过贫穷的童年和少年,至今仍时时在我耳边回荡。

受此影响,我很小就对 “建宁府”产生了好奇,心想“建宁府”一定是个繁华的古老城市。至于它地处何方则一无所知,但肯定很近,因为父亲说“砍一担柴火就到了”。上初中后,我打听到“建宁府”就是建瓯。再后来,我到政和上高中,在一个同学家里看了《建瓯县志》,才知道“建宁府”与我生活的村庄相距152公里。按那时候的路况和交通工具,走个来回起码要两三天。顿时觉得父亲的“口头禅”未免太过可笑,太过夸张,有点不可理喻。

(二)

1997年,我在政和最偏远的澄源乡工作。那时我刚从“农民工”转为正式职工,只有高中文凭,恰逢各单位都在普及大专文凭,我就报了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的自考。由于政和不设考点,1997、1998那两年,我都是到“建宁府”赶考。当时路况不好,到处坑坑洼洼,许多路段正在施工整修。从我工作所在地到“建宁府”,要倒两趟车,早晨天刚亮就出发,午后三点车到站,需要七个多小时。一路上客车开开停停,尘土飞扬,在车上看“建宁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水西桥头的汽车站热闹拥挤,街上人来人往,建筑物大多是四五层高 ,古色古香的。晚上,我和同事到“建宁府”街上“放松”,我在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五凤楼”前震惊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建宁府”的古老深沉和厚重的历史积淀。走出“五凤楼”,在南街头过人行横道时,我们因不知红绿灯规则,被交警训斥。弄得我和同事面红耳赤,自惭形秽,感到来趟“建宁府”有点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第三天考完试后,我和同事又花了一天时间走马观花看了黄华山、光孝寺、东岳庙,最终的印象是“建宁府”确实大,确实繁华,这就是世纪交替的“建宁府”印象。

(三)

时隔九年,也就是2006年,喜欢用“建宁府砍柴论”训人的父亲刚去世不久,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建瓯市司法局录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悲喜交集,喜的是我通过努力,来到了父亲念叨了一辈子的“建宁府”工作;悲的是从参加笔试到知道入围面试,我一直没敢告诉父亲,因为那时他已年过七旬,常年超负荷劳作,他已是重病卧床,风烛残年,说这些怕他担心。

记得那年9月28日,建瓯市人事局通知我去报到,由于办手续的关系,国庆期间,我滞留在建瓯,因此对“建宁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时的金瓯宝地处处散发出青春的朝气,老城区依旧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古色古香,新城区则粗具规模,满目生机,到处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见到施工的场面,几乎可以说是再造了一个建瓯城。笔直宽广的55米大道,令人耳目一新,新建的火车站、汽车站傲然矗立,四处是规划齐整、绿草如茵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晚上,“建宁府”灯火辉煌,人流如织,使我不禁浮想联翩,感慨时势的力量,人类的伟大。

2008年冬天,我买了新房,母亲打电话说要来看看。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怕坐车,一坐就吐,我担心这么长的路程她老人家吃不消,所以嘱咐弟弟陪她来,但是她执意不肯,怕耽误弟弟干农活,最后还是一个人来了。那天,我到汽车站接她,母亲精神很好,衣服齐整,连头发都纹丝不乱,根本不像长途跋涉的样子。她告诉我,从政和到建瓯的道路已经进行了拓宽和改造,路又宽又直,一路上车走得很快,又没有灰尘,到处变化很大,看了心旷神怡,心情一好,所以坐车也不吐了。末了,她突然冒出一句:“过去,你父亲一发脾气就拿‘建宁府’训人,现在看来,从家里到这边,也就半天时间,差不多啊!”我仔细寻思,觉得这话有点意思,是啊,沧海桑田几十年,“建宁府”与父辈们曾经梦想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

(四)

弹指一挥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建宁府”又发生了颠覆性的巨变,四条高速公路犬牙交错,四通八达,三条铁路遥相呼应,东西合璧,特别是时速300公里的合福高铁,大大拉近了“建宁府”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年近八十的母亲从相距152公里的故乡到建瓯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她老人家还经常乘高铁到福州、苏州、上海的姐姐、妹妹、弟弟家小住,“建宁府”成了她晚年生活的过往驿站,父亲的“口头禅”成了现实。

去年,我带母亲顺着1.7公里的蜿蜒栈道登上优美的云际山,在巍然高耸的水南塔下俯瞰“建宁府”全貌,只见三江汇流之处一派生机,水南片区旧貌换新颜,六座跨江大桥气势磅礴,等于20年时间再造了两座建瓯城,想当时,马可波罗来到建瓯时曾感叹“该城相当大,有三座建筑美观的桥梁,桥长一百步,宽八步……”如果马可波罗看到今日“建宁府”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写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父亲,他一辈子砍柴卖火,走村串巷,历尽艰辛坎坷,一出口就是“建宁府”,却不曾真正走过一次“建宁府”。如果父亲还在世,他一定很高兴,他的“口头禅”已经由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父亲的一句“口头禅”,折射出新时代 “建宁府”的沧桑巨变。

(陈守印 作者单位:建瓯市委政法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