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最是清新年味长

2021-02-06 11:21:59 来源:福建法治报

古诗云:“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清纯,是梅花的品格;清香,是梅花的韵味。喜梅、插梅,正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格调、一种清新的气息、一种尚廉崇清的社会风尚。

“诗家清景在新春”。《荆州记》里说:“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与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此冰清玉洁之情谊,不仅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人间佳话,而且这股清新之气绵延不绝,至今仍让我们闻到清香、感到温馨。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在我们党和军队里,这种如梅清香的佳话不胜枚举。1928年,朱德率部在江西与战士们过春节,面对军人不一样的年味,他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副春联:“红军中,官兵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炊食起居不同。”对比强烈,“红”“白”分明,讴歌了人民军队新型的官兵关系。

1947年春节前夕,太行山根据地的群众惦记刘伯承的身体,特意以贺年的名义送来了食品和衣物。刘伯承要求地方政府不要给他个人送礼物,并将收到的东西全部分给战士们。一天,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收到一封署名“小高壁村妇救会”的信,信中写道:“我们也像你一样爱他,可我们不能亲自去照顾他……不然的话,我们将会给你提意见的。”刘伯承把这封信当作珍贵的春节礼品,传给战士们看,读给战士们听。他说,为了庆贺新春的到来,我们一定要以特有的方式给太行山人民拜年,这个特有的方式,便是多打胜仗,用胜利捷报为人民恭贺新春。

朱德的对联,刘伯承的信,让人如沐春风,如登春台,贯穿其中的是一股令人沉醉的清新之气,是一种生机勃发的崭新气象。年味千万种,清新意蕴深。这清新的年味,虽然来自艰苦的战争岁月,混杂着硝烟的味道,却像和煦的春风,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元素,温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视线转向现实生活,不难发现风气之变的脉动。“发高烧”的贺卡年历早已不见踪影,许多党政机关的表彰会、联谊会等活动精简了;豪华年夜饭、高档节礼之类的奢侈品,不仅离干部越来越远,也正在淡出社会的视线;昔日走马灯式的相互走访拜年、请客送礼,累人累心,更污染社会风气,如今早已被下基层为困难群众送温暖所代替……表面上看,是少了公款吃喝,少了铺张浪费,少了无益应酬;往深里看,却是观念的改变、文化的重塑、民心的回归。“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八项规定”的深入人心,持续的正风肃纪反腐,也为传统的春节注入了清新的元素,收获了心灵的净化和家庭的温馨。

人间岁岁过新年,最是清新年味长。清与浊的博弈,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较量。现实生活中,仍有人“年关”没有过好“廉关”,怀揣“享受”一下、“表示”一下的侥幸心理,公款吃喝的有之,私下送礼的有之、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有之,牌桌上“意思意思”的有之……结果不仅造成年味的变味,一经查实,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廉则年如一日,好过;贪则日似一年,难熬。”党政干部更要懂得此理,用定力守好“廉关”。远铜臭而崇清新,远铺张而尚俭朴,剪除利益的藩篱,摈弃越界的幻想,方能用健康的心态去营造节日的暖意,用清廉的行动去营造清新的年味。

“春之德风,风不信,则花不成。”年关即“廉关”。能否过好这一关,检验党性、考验定力,关乎风气、影响形象。惟有效仿先贤、崇清尚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一步步赢得灵魂深处“无人交战”的胜利,让年味洋溢清新,让清廉充盈人生。

(向贤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