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人间烟火中的年

2021-02-06 11:23:39 来源:

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年脚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一鼎一镬一直是人们最真切的拥有。吃是人们表达快乐满足最隆重的方式。尤其在年脚下,人们对食物的热爱,表现得格外强烈。

搭眼看去,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几乎都挂着腊肠腌鸡熏鱼。它和大红的中国结一样,成了新年到来的标志。正月头上,家里自然少不了亲朋往来。以家酿米酒相待,配上腊肠之类的冷盘,是最适宜的。

年脚下的菜市场,人气蒸腾。一个挨一个的摊点上,以卖吃食为主,比平时丰富许多。有老人骑着三轮车载着一车水泠泠的蔬菜在涌动的人潮里蜗牛般地蠕动。众人围上前,蹲下身仔细挑挑选选。老人一边装袋,一边强调,都是自家种的。没打农药的。旁边的人不时关照两句,秤头要足,他一一答应。

人们赶趟似地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梭。很快,手里便提得满满当当了。这只手里拎着一尾鱼,一块豆腐。那只手里提着一只鸡,一把青菜。鸟儿衔草一般,把东西一样样搬回家。我也提着大包小袋打道回府,自以为,也把年味带回家了。

年脚下,蒸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全家老少,人手一块年糕,寓意年年高呀。过去,家里的年糕都是奶奶蒸的。她会在蒸好的年糕上用筷子头蘸一点可食用的红粉,像给女子光洁的额头中间点一粒朱砂。我曾问过奶奶,何故如此?奶奶答,以前太婆就是这样做的呀。想来,这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习俗吧。奶奶的话,让我若有所思。现时许多人,所欠缺的,正是一颗传承的心。如今,母亲虽不像奶奶一样会给蒸好的年糕“点红”,但她有自己的一套“吉祥语”。她会在年糕上撒一些芝麻、红枣、花生……用锅铲铲平。表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刚蒸熟的年糕,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不多久,我的手里便拿着一块切好的年糕在吃。又糯又甜的年糕,软软的,口感好。

年糕还没下肚,母亲又炸起了油炸糕。炸油炸糕的米浆是把豆子、米,按一份豆子四份米浸泡半天后磨成的。待油开了,用汤匙把米浆打在专用的勺上。金黄的油,便顿时在热腾腾的锅里作乱。油花四下飞溅,噼里啪啦。不到一会工夫,一只只油炸糕便堆满了盘,黄灿灿的,上面布满星星点点的葱花,晃亮人眼。我对酥中泛软的油炸糕,向来难抵诱惑。一出锅,便迫不及待地伸手拿。母亲说:“等会,还没敬过菩萨呢。”待母亲挑出最好的几个给菩萨供上后,我立马拿起一个,顾不得烫,咬了起来。母亲在一旁叮嘱,别吃多了。并吩咐我把油炸糕分送一些给左邻右舍。邻居投桃报李,纷纷送来他们家做的各色吃食。

年糕、油炸糕之类只能算得上美食中的“前锋”。真正的“主力”还在后头。客家人过年极重视家庭团圆亲朋宴饮。要过新年了,如母亲一般的家庭妇女终日在厨房里把菜板剁得咚咚响。只待年三十搬出一大桌挖空心思做成的丰盛菜肴。如此光景,从大年三十起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几乎日日有亲朋做东,请吃年酒。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贾府过年的场景:“王夫人与凤姐是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我们过年,与之相比,毫不逊色。

(钟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