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什么样的作品能穿越时空

2021-10-09 09:56:51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杨兆龙评传》

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郝铁川教授《杨兆龙评传》的读书体会,但是为什么一直拖到现在呢?很简单,太难了。我花了大量时间读了大量的书,越读心里就越没底。今天写这篇文章,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杨兆龙先生广为流传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我曾多次研读过,真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令人拍案叫绝。在上个世纪,杨先生是名扬国内外法学界的精英,被评为世界范围内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他22岁北大毕业,后深造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通晓8国外语,是《联合国宪章》的中译者;他对大陆、英美法系和苏联社会主义法系均有精深造诣,著述300多万字,对我国立法、行政法、司法和法律教育等进行了极为细致、扎实的研究;他曾草拟《国家总动员法》和《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等,担任过中国刑法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会长、国际刑法学会副会长等。1948年12月代理民国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曾力劝李宗仁,释放1万多名共产党人。

一位伟大的法学家,在中国近代法治舞台分明已经展开了一条金光大道,可他的人生却是高开低走,极为坎坷。1971年以“现行反革命罪”和“叛国投敌罪”被判无期徒刑,没收全部家产。他的晚年十分凄惨,1979年4月1日含冤病逝浙江海宁。1980年得以平反。

上个世纪50年代,为促进中国法治的早日生成,杨兆龙先生以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广博的法学知识,同主流的非法治行为进行了毫不妥协的论辩,执着地追求法治。为此,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他被极左行为迫害,受尽磨难,最后为法治捐躯,这是一个悲剧。

对极左权力的又恨又怕,不是杨先生一个人的悲剧,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性格。那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影子啊。一些像杨先生一样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在可怕的潜规则面前也选择了一步步后退,把牙咬碎了,吞下肚子。如果我们社会对这些问题长期视而不见,这无疑比个人悲剧更可怕。

《杨兆龙评传》就是这么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法学家群体的大书。李步云教授在本书的“序”中强调,中国法系的解体与现代化,与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然后回国的法学家群体密切相关。法学家传记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助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化的法治进程。法学家传记目前很难看到,迫切需要多写。郝铁川教授正是怀着这种凛凛然的敬重,从杨先生的亲友处收集史料,用三十年时间,抽丝剥茧,为我们解读尘封的历史,留下了法学英才杨兆龙先生真实而丰满的评传,使我们对杨先生的生平、人品、法治思想、遭受的挫折等有了更全面、真实的了解。

郝铁川教授是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著作等身,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当代法学家。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著作——博士后研究报告《秩序与渐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研究报告》,就感到十分吃惊。万万没想到,他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研究,对现实的提取是直接、高纯度的,极其精准,这是一般学者很难拥有的能力。陆续找了他的一些著作来读。他的文章视野开阔,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充分展现了独特的观察天赋、思想天赋和表达天赋,让我完整体会到法学写作的魅力。

后来才知道,郝铁川教授具有学者与高级官员的双重身份,他的学术目标是做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他发了这么大的愿,要以一人之力,一杆笔面对千秋万代,令人震撼。他的人生一直有很多可能性,从高校教授到政府机关领导,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山区区长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宣传文化体育部部长,再到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再到杭州师大沈钧儒法学院院长。他这么拼,借用司马迁的那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要拿出几部带着生命温度的巨作来。

《杨兆龙评传》以杨兆龙先生为中心,代入他的视角,面对他的人生挑战,为他在法治进程中前行的每一步,哪怕是半步,给予喝彩和掌声。其谋篇布局之严密,遣词用句之精当,再大的学者,也要倾注毕生心血才能做到。他最触动我的是法学家之间的这种拉大人生坐标尺度,悲喜自如的力量。通过叙述杨兆龙和吴经熊、盛振为、王造时等师友们的关系,展示了那一代法律人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董必武、陈修良、徐盼秋等共产党人坚守法治的事迹,使人感受到,不管什么时候党内终始有正义的声音和对人民呼声的响应。理想如月,让航海者借其光而航行。这样的书,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展现了当代中国十分珍贵的一个操守:即使历尽人世沧桑,经历万千苦难,心中一定要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生生不息。

《杨兆龙评传》终将跨越时空,成为一部用人生历练书写,用人生历练研读的巨著。我们要感谢这些前辈,他们扩大了我们的经验,带领我们看到历史开启的那些刹那。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读书,就是把我们敬佩、瞻仰、渴望不可及的美好人格,尽可能地装进体内,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智拥有相同的品质。人生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有情,有真情,有深情。人生苦短,但一个人的一生,不只是这一世。只要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心中装着人民,完全可以超出自己的生命大限,无论是小声倾诉,还是大声疾呼,终究可以拥有自己深情的人生。

(黄丽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