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死读书

2021-10-21 12:44:38 来源:福建法治报

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但能够帮助人们增长知识,还能够使人开阔视野、修心养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读书方式都值得提倡,比如,有一种“死读书”的阅读方式,就不值得推广。因为这种读书方式不但害己,还能害人。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叫做刘羽冲的沧州人,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读了某种书之后,就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某方面的才能,所以总想在现实中实践一下,“他偶然弄到一本古代兵书,伏案攻读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自称能带兵十万打仗。恰好当时有土匪,他自己训练乡里的兵士跟土匪较量,结果乡兵大败,他几乎被活捉。他又弄到一本古代讲水利的书,钻研了有一年时间,自吹可以使千里之地成为沃土,画了图游说州官。州官也好事,就叫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刚挖好沟渠,洪水就来了,顺着沟渠灌进来,百姓差点儿成了鱼。从此他闷闷不乐想不开,常常在庭院里独自踱步,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骗我!’每天念叨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他病发死去。”

这个刘羽冲,就是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亏得没让他掌握更大的权力,如果有了更大的权力,不一定会惹出多少乱子来呢。他迷信书上的说法,而且不能正确理解,因此才干出了荒唐事。

读书多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我认识一个人,特别喜欢文学,而且肯下功夫读书,在二十多年中,几乎读遍了世界经典名著和文学教程,但他并没能成为作家,因为文学是需要天赋的,仅靠下苦功夫是不可能成为作家的。而他读书又不懂得变通,只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不会把那些知识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以至于写的文字和小学生作文差不多,努力了二十多年,他写的文章没有一篇变成铅字的。

我曾经在一家国企的人力资源部工作过,有一年,我们单位招聘管理人才,有一个应聘者脱颖而出,最终被我们单位录用了。这个人是某重点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讲起管理来,条条是道、口吐莲花。为了给他一个机会,单位把下属的一个小钢窗厂交给他全权管理,对他寄予了厚望。没想到一年以后,他几乎把那个钢窗厂管理成了一个乱摊子,险些把厂子搞黄了。这个人读书不可谓不多,读得也很认真,但他完全刻板地把书本中那一套搬到现实中,这种僵化思维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这也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读的书再多,也没有什么用。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已经尽人皆知了,其实岂止是赵括呢?历史上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文天祥和史可法,这两个人都是民族英雄,都有崇高的气节,也都读过不少书,但他们的军事才能却很一般,以至于打一仗败一仗。同样是读书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就比他们强百倍,所以才把满清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呢?原因就在于:同样是读了很多书,但文天祥和史可法是死读书,而袁崇焕却懂得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现实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当然,你不能说所有的书上讲的道理都是错误的,从而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许多情况下,书上所讲的道理并没有错,但要把书上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应用到现实中,就必须要结合具体情况做一些变通了。死读书的人,其实就是不懂得变通的人。阿文勤公曾这样教导过纪晓岚:“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能坏事……下棋高手不忽视旧棋谱,但不照搬旧棋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所以说:‘对待古书,将它研究透了,而保存自己的见解。’又说:‘它能给人定规矩,但不能让人生计谋。’”

(唐宝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