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谷雨落 万物生

2022-04-21 11:04:16 来源:福建法治报

是花褪,枝上已有小青果之际,雨棚屋檐上,有沥沥水声。有个人躺在木板床上,听到声响,一骨碌翻身下床,顺手拿下门后的斗笠蓑衣,哗啦一声,拉门而去,消失在烟雾水墨里。

——这是谷子的雨。那个人听到声响,把沟渠里的水,引到嗷嗷待哺的田地。

谷,得雨而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只有农人听到这雨声,用一种端庄虔诚的方式去承接。

雨,是云中君。屈原《九歌》中,有一群芸芸众生,扛着耕犁农具的厚土小民,对天顶礼膜拜。谷子的雨,打在谷物上,呈一朵花状,飞珠四溅,也溅在农人身上,细雨沾衣。

雨水在云头积蓄蒸腾,云中君在云之端。有一条胖头花鲢,嘴里叼着一瓣落红,在桃花春水里一上一下地凫游。

天空的云朵,像狮子,似骆驼,它们被镀上金边,在头顶散步。

我在微信中问远方的朋友,春天的茶山是什么样子?对方说,雨水是什么样子,茶山就是什么样子。山上生长着新茶,一场大雨,把春天的山浇成活泼泼的样子。

少年的我,在春天的一场雷电大雨后,跑到松软的池塘边,去观察那些被雨水浸泡,原先土中被风吹来的鱼子,是怎样从一粒子,变得针尖大的游动小鱼。

也曾观察一只刚从蝌蚪转变而来的小青蛙,躲在一簇蒲草根底,它在为一场雨水到来而欢欣鼓舞,呱呱鸣叫。彼时,春水初涨。

在我的家乡,二千年的流光空间里,曾经生长过一种红粟,色泽微红的粟米,先民们用大锅煮饭,侍桑弄麻,筋骨强健,我虽没有吃过热气腾腾的红粟饭,鼻息却有着一种古老的水意芳香。

在春天的夜晚,半夜下起了雨,我能明显感觉到雨水顺着植物的茎秆滑落,是一个人在暗夜里触摸它的存在。雨水是专为谷物准备的,幽深的旷野,有谷物遇雨后,散发古意浓郁的清香。

这是麦子、蚕豆的呼吸,在这个农耕的城里,气息如兰。城与谷物融为一体,谷物的呼吸,也是城的呼吸。

我在一个清亮的早晨,坐上一条船,在雨中出行,便可抵达江南。天空中那片谷子的雨云,将隐隐后退的谷物、桥、树和房子,点染成一片迷蒙,我觉得最风雅的事情,是坐船到江南,去寻新茶。

在温润的雨中,孔尚任写《桃花扇》。戏里的《桃花扇》这样唱道:“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笛声吹乱客中肠。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谷子的雨,浸润着谷物,也浸润着文人的心。文人是需要谷子雨的,他们的字,洇着烟霭,也洇着水汽。

恍如一株谷物,我在这个雨水充沛的老城,生长了几十年。老城的瓦楞上,雨水顺着青瓦流泻,如线。看古代谷子的雨,我在一处明代的老宅里,从那些古树缝隙里向上仰望,看它湿漉漉的样子。老宅里,不见谷物,它们曾经在墙外的咫尺田园,在雨水中盆鼓而歌——我见到的,是明朝的谷子雨。

谷子的雨,适宜烹茶。那些从瓦檐、水槽跌落下来的水,明晃晃地汇到一口大水缸里,所以,郑板桥老先生喜欢煮瓦壶天水菊花茶,农人也喝谷雨天水茶,农人和文人一样风雅。

谷子的“谷”,细雨的“雨”。微闭上眼睛,就可以想到谷物和雨,在这个季节的形状。麦地生青芒,像古戏里,一个老生的胡须,只是老生的胡须是花白的,麦子的胡须是青的。青即墨,这是一株谷物,在雨水的浇灌下,旺盛生长的胡须。

我有时也模仿谷物,触摸自己的胡须。那些年少时浓密的胡须,没有掩藏浓得化不开的思想。我曾经就是谷雨天里,一株被湿润着五脏六腑,内心也畅快清新,喜欢雨水的简单谷子。

雨天,去小镇上拜访朋友,他不曾出门远去。爬上他家的屋顶,看一条船,从桥的一端,飘过另一端,很快便滑向细雨霏霏的油菜花丛深处去了。在那个被雨水浸润的空间,水声哗然,布满整个谷物的生长姿势。

(王太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