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追光前行——读泮伟江《法学的社会学启蒙》

2022-05-19 10:54:53 来源:福建法治报

《法学的社会学启蒙》

泮伟江 著

商务印书馆

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里有一句话:“每当我看着大海的时候,我总想找人谈谈;但当我和人交谈时,我又总想去看看大海。”非常符合隔离时的心境。这周都在下雨,窗外一树的刺桐花在大把大把落着。要是雨一直这么下着,那一树的花儿估计都要落光了吧。落花流水,本是自然现象。

为了这些封闭的日子,我随身带着《法学的社会学启蒙》。虽然我已经收藏此书很久了,但几年来,还没有真正地翻开过它。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是一本有关法理学的著作,也许很枯燥;第二,卢曼系统社会学理论,最知名的就是社会结构论、意义论。人类精神的成长,其实是很缓慢的。后来者在此基础上发展许多博大精深的学说,实质上并没有给人类精神增加什么新的含量。我为什么还要去读它呢?

今天,我读着这本文集,尤其是带着因为要写点什么而首先要找点什么的压力时,最让我意外也因此有所思的是,泮伟江教授对书中所涉的基本的法律生存经验、陌生人社会等命题的论证和阐释,注重在不同的意义脉络和结构下进行观察。他密织的法律思维、兴之所至的思想探寻,颠覆了我对法律的认知,有一种酣畅淋漓、灵魂出窍的感觉。

诚如泮伟江教授在后记中所言,《法学的社会学启蒙》是他的一本文集,收录的是作者在27岁到40岁之间完成的各种随笔、书评和杂文。既然是一本文集,我们在阅读时应当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集在一起而成为一本书的?在选编自己的著作时,他收录了哪些文章,是否放弃了某些文章?这些被收录的文章又是以何种逻辑组合起来的?使得它们不是散在筐子里的马铃薯,而是一串相互连在一起的葡萄。

在这类文集中,放在首位的开篇文章无疑是特别重要的,这就好像我们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篇当然是整部宪法的统领性条款。第一篇很重要,这是一种常理,不证自明。这样看,作者把《法学的社会学启蒙——社会系统理论对法学的贡献》放在全书第一编“法学的自我反省”的开首,一定意义上就构成了整本书理论框架的论纲。

作者指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由于在欧洲社会面临剧烈转型的过程中,古代世界遗留下的一套旧概念与方法,已经难以描述和理解正在发生剧烈改变的社会现实,由此而带来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解放和思想解放。正在剧烈转型的中国,同样需要一场关于法学的社会学启蒙,通过一套新的有关法学和法治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形成一种全新的思想解放与精神解放。

启蒙运动,内基于哲学建构,外连于社会变革。它具有多重结构,可以体现为启蒙的客体、内容、方法诸方面。作者认为,法学的自我启蒙的核心,就是去处理法律之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关系问题,就是要深入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观察法律系统在社会中发挥的显功能与潜功能,借此反思最近几十年推进的轰轰烈烈的法律改革中隐含在各种政策与行动背后的知识基础及其边界的问题等。

作者结合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就如何理解法律与社会、如何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什么是陌生人和陌生人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越大规模性等问题进行了观察,提出了很新颖、独到的解释。他的理论创见部分来自长期广泛的学习训练与观察,部分来自卢曼系统论社会学的鼓舞和启发。

卢曼是德国著名的社会法学家,是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一方面,他深受该学派另一核心人物帕森斯的影响,以作为一个系统之组成的行为的概念为研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 他又十分强调决策的过程,通过对控制论的引入,系统地发展了其关于法社会学的独特见解。要真正进入卢曼法律社会学的理论迷宫,必须要翻过许多术语的高峰。比如,他把关于“社会”的概念收缩到持续不断的主体间的沟通。卢曼把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人的心理世界全部放进了社会环境之中。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卢曼使社会变小了,但是在卢曼看来,“部分大于整体”,社会建构了它自己的物理问题、生物问题和心理问题。另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卢曼不同于始终希望在社会秩序系统中找回人的“自由”和“意义”的韦伯,他认为人是社会的环境,社会也是人的环境。社会事实只能归结到社会事实,心理事实只能归结到心理事实。而法律是在社会“沟通”层次上的系统涌现,法律系统是自我生产的“无人之境”,是由沟通而非人构成的。卢曼在理论上创造了空无一人的社会、无人之境的法律系统,可以载入人类思想的史册。

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读懂卢曼法社会学理论并运用它对中国法学与其身处的中国社会之复杂关系进行探问,思考法律与社会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泮伟江教授《法学的社会学启蒙》正好填补了其中的空白,他奠基于参与式观察之上,对中国法治的“深描”,实属难能可贵。在我看来,此书散发的思想火花,就像这雨夜的闪电,划过夜空,如同一场春风化雨,跨越国界、地域限制,颠覆旧的思想,激发新的希望,让我们能在更寥廓的认知世界里呼吸、聆听和眺望法律世界。

一本好书就是一盏追光灯。在黑暗之中,追光灯自己能发光,但更重要的是,它能照亮别人。它就像人们凝视未来的眼睛,就像我们这一生的努力,不过就是追光前行,为了有一天能够揭开那张命运的底牌看看: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我们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多了解一些表象背后的逻辑,安顿好自己的情绪,好好生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