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漫话春节

2023-01-20 00:34:43 来源:福建法治报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是家人团聚、敬天法祖、除旧布新、纳福祈年的日子。

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的。在此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忙着挥帚、掸尘、扫房子。

随后,就是贴春联了。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的文字,表达幸福、吉祥的祈愿。“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对对古往今来的金句,抒发了人们心中的愿望,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正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每当春节来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每个家庭都要精选几幅春联贴于大小门上,红红火火,把天地都点缀得一片喜气洋洋。在北方,除了贴春联,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出各种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于一体。更有不少人,则喜欢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出大小不一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贴过来,表示“幸福到”、“福气到”。

在贴好春联的同时,红灯笼也在门口张挂了。据传,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则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也是一种象征:即“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人丁兴旺。无疑,红灯笼是中国人在良辰美景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标配。“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有史以来,它就在充分的文化意义上增强人生的快乐和希冀,并且特具一种诗意、风韵和美感。试看如今高楼大厦,霓虹灯固然万千明媚、迷人眼目,但逢到节日,还是垂挂出的红灯笼最为耀眼,最能教人精神为之一爽,而沿街沿巷同时挂起的一串串小灯笼,虽形制不一,却闪闪烁烁,让人有置身灿烂灯河的愉悦。在广大城乡,没有红灯笼几乎就构不成节日。因此,钟爱红灯笼已成了历代百姓的一种天性,红灯笼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生命力张扬的象征。

到了年三十,就是敬谢天地、敦亲祀祖的日子。入夜,千家万户庆团聚,高高兴兴一边吃年夜饭,一边把盏欢叙,迎接辞旧迎新的时刻。如今,除夕之夜,“围炉”看“春晚”,似已成了百姓乐于参与的一个新俗。而今,孩子们却顾不得看完“春晚”,就开始讨“压岁钱”了。一般说,孩子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之后他们就要出去放礼花了;一时热闹的城乡,欢笑声此起彼伏,震得夜空的星辰也格外灼亮。

次日即是大年初一,谓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亲朋好友之间,都会在正月里互相走动,拜贺新春,互致吉祥。男女老少,不仅表达了祝福、联络了情感,也推动了年俗文化和传统礼仪的延绵发展。这期间,除了外出踏青,人们心里最期盼也最爱参与的,莫过于即将到来的元宵节灯会。在中国,观灯的历史悠久,花灯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可谓五彩缤纷。难怪历代文人,每至此时,对酒而品珍馐,赋诗以传佳话;或人约黄昏,众里寻觅,或揽亲觅友,牵手摩肩。东风夜放花千树,欢乐漫溢情悠悠。多少故事,千年流传。直到现在,人们对灯节的钟爱依然不减,觉得它烘托出的亲情、团聚、共融的浓厚气氛,连寒冷的天空也会被烘暖。

这正是:灯树千光照,花焰万枝开,谁人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而广大城乡的人,就是这样年年以灯为俗、缘灯纵情;佳节之日,直到夜半,依然焰火满天,万方乐奏,歌舞翩跹……

(朱谷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