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那些会歌唱的语言“逆光”

2023-03-16 12:30:28 来源:福建法治报

那些会歌唱的语言“逆光”

——读阮宪铣诗集《时光的草香与虫鸣》

福建诗人阮宪铣是有着童话情结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着独特价值判断的抒情诗人。这一点,在他的诗集《时光的草香与虫鸣》里随处可见,诗人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和善意的童年经验里,在日益增老的岁月谨慎地拒绝着老成持重的语言“成熟”。

在诗里,阮宪铣呈现的诗歌色泽和光调是鲜活饱满的,是朴灿宁静的,也是美好安逸的。诗人心中的世界是简洁的图画,像儿童用稚拙的手涂就他的蜡笔画,他临摹的是自然与本真,是良善与挚爱,是慈悲与包容,是身处喧嚣生活的诗人对世界的人性化的理解共情,是基于某种疏离和断舍式的语言“逃避”而寻求的精神安全感,在当下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阮宪铣是感性的,骨子里的浪漫是固结的。我相信这是诗人理性预期的诗歌精神真容,是东方式的、传统化的诗歌浪漫,宁静和恢宏,超越凡尘的浮杂,是一种心灵的奋力净化,是生命经过冲突、挣扎和徘徊之后强调的宁静,是诗歌崇高化后抵近的空寂与智慧,是返璞归真的诗意表达。哪怕面对一整个草原的辽阔孤单,余晖寂寂,草香走动,虫鸣很低,一切那么安谧,诗人的心就这样安顿下来。就如写的《在乡村》:在乡村,自然而然慢下来/石墙开始生锈,长出青苔的耳朵/东篱的菊花、西园翠绿的蔬菜/从不分汉唐晋魏//我喜欢在这发呆,无所事事/像一棵听风的树/看着那朵白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从天空的这边飘到另一边。

世界在诗人眼中是可以语言幻化的,“乡村”是每一个诗人不断深化的人性主题,是精神的原乡。诗人在这首诗中的艺术创作是如此专注,孩子般纯朴的语言,透过单纯的表象解救自我匮乏疲累的灵魂,“发呆”忽然有了某种写实的情感意义。这是一个通俗的场域,正因它的浅显的情感理解力而令人动容。

潜心欣赏阮宪铣的作品,平面化的空间转化为流动的自然时空,一帧桢意境唯美的图画瞬然在脑海闪闪而过,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语言观照,一种发自肺腑的生命赞叹。就如在《山中》对事物的表现性的知觉:山里有多少野果,我不知道/鸟不知道,也不需要名字//太阳只负责,安排阳光照它/雨露均沾// 等秋深了,鸟叫一声果子落一个/在山里静静糜烂// 像我在乡下,有那么多/ 乡亲,和好人。

审美知觉是一种美妙的语言运用“力”,诗人在“山中”的观于须臾的当下,抚慰自然于一瞬的抒情是唯美的,也是如梦一样轻盈的幻化。诗人以白描手法遣怀,蕴含着对短暂瞬间的复杂心灵体验,以及微妙的人文关怀。“像我在乡下/有那么多/乡亲/和好人”,这是自然细节的激发,也是主观感受到来的超验意义。我觉得诗歌抒情在此不仅仅需要一个最佳的语境,更需要有崇高的抚慰人心的审美精神。

诗人热爱土地,热爱天空,热爱与他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诗人的内心有一座秘密的花园。接下来,我们依然可以在诗集中读到思辨的语言色彩。“这个年龄/从前半生撤退回家/开始和自己握手言和/和过去的自己互相鞠躬致歉/每当看见开始羞耻的自己/就像走近晨光中宁静的教堂(《撤退》)”。诗人的疲倦是预知中的,也是感性的,与自我“握手言和”是一种祈求,也是理性的包容,宽阔的自我觉察。可以深刻感知诗人的单纯,那些出自直觉的意象是显而易见的,是诗人对世界的思想辩识,但它们有原生态的故乡,有月亮,有露水般的早晨。在《城市高大的工地》《凌晨四点》等作品中,诗人对城乡对立中的思考也是及时的,关切的,是人类最初的、未经丑恶切削的理性理解。生活是脆弱的,底层人们微薄的希望也是诗人深切目击的事实,“我悲伤的不是因酸涩和疾苦/是掩饰不了慈悲/却什么都无法给予”,诗人这份真诚,是真实的深沉,自带明亮的灵魂光芒。

有时,语言就是诗人自我一种精神表述的选择,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在诗歌这块思想花园,诗人重返孩子般的明亮与纯粹。阮宪铣的诗歌是情胜于理的,诗人的感性都巧妙地融汇在了画面与情感之中,就如蜜中花,风中蒲公英,细雨中的呼唤,某种生命共性的存在,阳光的绒毛,草籽的饱满。《偷着要下凡的小兽》《菩萨在上》《白纸黑字》等,都是诗人阮宪铣式的语言“天真”和纯粹,诗人始终用词根的纯净与质朴为自我生命保真与保温。羞怯的言辞,微薄的悲悯,忐忑的希望和明丽的忧思,或者这些才是诗人真实的精神沉淀与目的。

(陈啊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