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忆“双抢”

2024-07-29 14:51:36 来源:福建法治报

大暑季节,一年中阳光最毒辣,湿气最重,“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顶点。农村“双抢”往往在大暑前后半个月左右。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1976年7月,我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正赶上“双抢”时节。所谓“双抢”——即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为何要抢?因为早稻最适宜的收割期只有大暑前后短短十天时间,割早了谷子未成熟;割迟了成熟的谷子会掉粒。错过时间,就会造成损失。俗话说:“晚稻不过秋,过秋九不收。”意思是说晚稻须在立秋前栽下去,否则就有可能在其抽穗扬花期遭遇寒露风,将会大大减产甚至绝收。而抢收又是抢插的前提,早稻未割去,则腾不出土地,就不可能把晚稻秧苗插下去。农时不等人,早一天完成抢收、抢种,就多一份收成收获。那时,有一句流行的口号“虎口夺粮”。“双抢”季节,是农民一年四季中最较劲儿的季节。

记忆中,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队长就扯着嗓子叫我们起床出工割稻。尽管总是睡不够又全身酸软,但还是硬着头皮一骨碌爬起。“沙沙沙……”挥舞着镰刀,一排排金灿灿的稻谷齐刷刷地倒下。上午八九点钟,割完一丘田,回家吃早饭。吃过早饭,又马不停蹄地扛起打谷机,挑起箩筐往田里赶。“咔嚓咔嚓咔嚓……”双手紧紧握着稻谷一端往打谷机里伸缩并不断翻动,一只脚使劲踩打谷机的踏板,约四五十分钟装满一谷桶。半天下来,早已精疲力尽,但还要用箩筐把谷子挑回家。有时室外温度高达40℃,路面热得发烫,也得打着赤脚挑着100多斤的谷子在上面行走。

收割早稻是需要带水作业的,因而割稻得一直弓背弯腰,无法下蹲。不一会,随着太阳的升高,汗水便湿透了衣服,脸上的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有时还从眼角流进眼睛,只得用衣袖擦一下;若稍不注意,锋利的镰刀就可能割破手指。有一次,我不小心割到左手无名指,足足有半寸深,鲜血直流,我吓坏了。旁边的一位乡亲从田埂上找来一种不知名的草药敷上,立马止住了血,也不那么痛了,真灵!40多年过去了,那疤痕还在。割稻子时,脚上、手臂上被稻茬和稻叶细细锯齿割出了道道伤痕,被汗水一浸泡感觉火辣辣的;脸上、手上被小黑虫叮咬得肿起了个个小红包。

稻子收完后,紧接着就是犁、耙、耖田,准备栽秧。由于刚拔起的秧苗对高温天气比较敏感,经长时间暴晒后会被烤焦。所以一般都选在凌晨三四点趁着凉快出门拔秧,以便吃过早饭后抓紧时间抢栽。

插秧也是弯腰活。经太阳直晒,田里的水温比割稻时要高得多,大家一个个卷起裤脚光脚站在水田里,除了承受上晒下蒸之苦,还不时遭受蚂蟥的侵扰。太阳下山后,还要借着余晖,一边插秧,一边与蚊子搏斗。秧苗栽插的间距和行距都有具体要求,栽下后要经过队干部检测,若不合格还要拔掉重栽。

除常规农活外,有时“抢雨”则更需争分夺秒。夏日里说变就变的天气、说来即来的雷阵雨,需要人们或丢下手头的农活,或放下刚端上手的饭碗,赶到稻场抢收起晾晒的稻谷,稍有懈怠,收获的稻谷就会发霉腐烂。若遇旱情还需输水保苗,其劳累程度唯有亲历者自知!

一个“双抢”季下来,让我们几个刚来的知青面目全非,那个晒得黑啊,就像刚从非洲回来似的,严重的还得脱层皮。

如今,“双抢”一词已很少被人们谈起。但是,当年那种紧张火热的场景,那种极度疲累艰辛的体验,对于亲历过“双抢”的人,或许成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对这首古诗有了深刻的理解,是我在经历了“双抢”之后。

不知是心存留念,还是心存敬畏,那参加“双抢”场景,令我永远难以忘怀!

(杨怀荣 作者单位: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