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武夷山监狱民警鲍立新的从警岁月

2025-01-17 10:42:12 来源:福建法治报

从“田间警察”到“带教引路人”

——武夷山监狱民警鲍立新的从警岁月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17日讯 工作时,忠诚坚定、勤恳敬业、求真务实;生活中,严于律己、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武夷山监狱第五监区四级高级警长鲍立新数十年如一日恪守初心、勇担使命,以实际行动守护警徽熠熠。自1989年投身监狱工作以来,他多次荣获“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监狱发展的“见证者”

“警服在身、责任在肩。这么多年的监狱工作,早已让这份职业融入我的生命。”鲍立新的话语中满是深情。

1989年,鲍立新毅然踏上父亲走过的路,成为一名监狱警察。那时的条件艰苦卓绝,新警入职要历经火车、汽车、拖拉机的颠簸,最后还得靠双脚丈量几公里的路程,许多人望而却步,而他却怀揣着对父辈事业的敬仰和将服刑人员改造成守法公民的憧憬,一干就是30多年。

这漫长的岁月里,鲍立新亲眼目睹了武夷山监狱的沧桑巨变。曾经的农田变为如今威严的高墙,分散关押模式也被封闭式管理取代,监狱发展的每一步都印刻着他的足迹。经他手改造的服刑人员不计其数,他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默默耕耘。

“以前哪有现在的好条件哟。”鲍立新回忆道,“刚工作时,这里还叫黄土农场,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田间警察’,看着监狱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真是感慨万千。”

精进业务的“佼佼者”

30多年来,鲍立新始终扎根基层,在带班员、分队长、副中队长等不同岗位上摸爬滚打。即便荣誉等身,他依然不懈探索更科学、人性化的改造方法,成为同事眼中的业务标杆。

十六分监区服刑人员刘某,原判死缓,入监后消极对抗,因打架、不服管教被转调两个监区。鲍立新主动介入,联合分监区民警展开转化工作。他仔细查阅档案,探寻刘某的犯罪根源,并多次促膝长谈,了解其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生活中给予关怀,温暖其心;教育改造时,助其稳定情绪。

起初,刘某有所转变,但后来因生活琐事情绪失控,与他人发生争执。在分监区依规管控及民警耐心谈话下,刘某很快悔悟,改造态度逐渐转好,现已减为无期徒刑。

“传帮带”业务的“点灯人”

鲍立新深知监狱工作是对服刑人员心灵的救赎,因此,他注重培养新警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能力。他常说:“他们虽犯错,但也有权利改过,我们要帮他们找回自我。”在他的推动下,监狱完善了心理辅导体系,新警也更注重倾听与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民警小吴的成长便是鲍立新“传帮带”的生动例证。2022年5月的一天,小吴气冲冲地找到鲍立新,称分队工作难以开展。原来,服刑人员张某消极改造,小吴找其谈话时,张某态度恶劣。鲍立新先安抚小吴,后与他一同找张某谈话,从而得知张某因妻子欲离婚而无心改造。随后,张某道歉,小吴表示理解并鼓励其积极改造。鲍立新不仅化解了这一矛盾,更向小吴传授了与服刑人员沟通的技巧,点亮了小吴工作的新方向。

为传承坚守与担当,鲍立新还投身民警带教工作室筹建工作。2024年12月18日,“鲍立新带教工作室”在监狱第五监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他的经验与精神将得以传承发扬。

在鲍立新的引领下,监狱民警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他营造的积极氛围,让其他民警干劲十足,共同为监狱的安全稳定和教育转化工作奉献力量。

(本报记者 周新 汤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