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及办理进展

2019-01-13 11:18:16 来源:

东南网1月13日讯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省十三届人大履职的第一年。省十三届人大ー次会议以来,代表们依法提出议案28件,建议839件。其中,大会建议827件、闭会建议12件,分解为1954份承办件交由102个(机构改革后为92个)单位研究办理。据统计,新当选的代表领衔或单独提出建议550件,占建议总数的65.6%,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和农民代表提出的建议数量比较多,体现了新一届省人大代表为民代言、担当负责的履职精神。

代表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调研视察、联系群众、小组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和要求。代表们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等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高质量议案建议。

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把加强和改进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作为坚持代表主体地位、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提升代表服务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来认真谋划和推进。各建议承办单位把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定义务和政治责任抓紧抓好,强化组织领导,规范制度程序,完善办理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办理工作质量。2018年,由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和各工委相关负责人等组成的建议办理质量评审委员会,对1954件次的办理复文的质量进行逐件评审,评审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与效能考评和表彰工作挂钩,并通过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向代表公开。同时,省人大常委会还不断提高建议办理工作的透明度,通过省人大门户网站公开代表建议及其办理复文,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2018年代表建议的全文公开率为93.3%,办理复文的公开率为90.8%,建议办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年来,代表议案所提立法项目由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有2件,列入2018年立法计划的7件,列入立法规划的3件;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正在解决或列入规划逐步解决共1832件次,占办理总件次的93.76%,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守护蓝天白云,为大气污染防治立法

【背景】当前,我省大气环境质量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持续改善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开展包括扬尘污染防治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推进我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议案】鄢萍等10名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制定《福建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条例》,通过立法,明确监管部门职责,防治责任及措施,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责任,对建设工程施工的扬尘污染防治一般共性要求和法律责任等,并对扬尘污染防治的重点措施进行细化量化,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以达到立法管用、可行的目的。

【进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各级人大关注的重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我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査,省人大常委会将之列为2018年的监督项目,并由三位常委会副主任带队赴泉州、三明、莆田、宁德等市开展执法检査。同时,省人大常委会还将《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2018年立法计划。目前,《条例》已由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8年11月23日通过,并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扬尘污染防治进行了专节规定,按照分类施治的原则,针对物料堆场、工程建设、建(构)筑物拆除施工、道路、矿山、各类绿地、裸地,分别明确其扬尘控制监督管理要求。代表们所提“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相关内容,已在《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加以吸纳。

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村庄“空心化”、干部“老龄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大批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等现象,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建议】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黄正芬等7名代表提出《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几点建议》,建议制定出台“能人回村任职”和“回乡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养老等保障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进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初即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目标任务。为进一步细化实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一是积极支持“能人回村任职”和“回乡创业”。扎实做好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回引4563名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创业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全面开展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深入实施福建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引导农村青年、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二是稳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8年11月,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方面,全省累计已有770余个(超过80%)乡镇和6000多个(接近50%)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所有乡镇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系统,超过90%的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常态治理机制。村容村貌提升方面,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全省累计有5700多个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500多个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并推进180条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涌现出16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村庄。三是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持续对80周岁以上低保老年人、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低保对象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按标准进行补贴。省民政厅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尽责、基层主导、社会协同、全民行动、政府支持的工作机制。

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夯实禁毒基础

【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毒品犯罪发案率呈现蔓延上升趋势,且涉毒犯罪人员年轻化明显,“80、90后”青年成为毒品犯罪多发主体,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建议】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周小云代表提出《关于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广泛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加强和规范外来人口和房屋租赁的管理,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

【进展】我省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夯实禁毒基础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深入推进“禁毒2018两打两控”暨“飓风肃毒2018”会战行动。通过专门部署、专题督导、专案跟踪等方式,积极强化缉毒执法工作。截至2018年10月,全省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9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793名,缴获各类毒品8.5吨。加大对娱乐场所等重点场所的排查管控,加强出租房屋治安管理,查处吸毒人员18468名,消除涉毒消极因素,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二是深入推进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紧紧抓住“6·26”国际禁毒日这个平台,深入开展校园禁毒宣传“五个一”活动,强化校园周边社会治安治理,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在校学生的识毒、拒毒、反毒能力,有效减少新吸毒人员的滋生。修订《福建省群众举报毒品违法犯罪奖励办法》,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禁毒斗争。三是深入推进禁毒综合治理工作。将禁毒工作纳入省直单位绩效考评,出台禁毒工作责任追究办法,严格问效追责。用好重点整治工作机制,对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给予分级挂牌整治,逐个进行跟踪督导,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切实增强禁毒组织领导工作。

助推特色小镇发展

【背景】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建设对于消化产能过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和经济提质增效,具有多重叠加效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建议】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陈铭福代表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建议提升认识,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统筹建设管理,设立辖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统一制定工作标准和相关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运作机制,探索形成有效的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精准定位,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业态培育,加强产城融合;深化体制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保障支撑。

【进展】为助推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我省出台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举措。截至2018年11月,第一批小镇28个的创建规划都已经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审批实施,策划的600多个项目中有300多个项目正在实施建设。第二批小镇27个创建名单公布后,已有10个通过审批实施。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项目投资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积极建立推进特色小镇的工作机制。如福州市结合“一抓一促”管理平台建设,增设“特色小镇”窗口,并由市政法委牵头成立工程包专项督查组,按月督促落实特色小镇投资工程包完成情况。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建设运营水平。如漳州市各个小镇均明确1~2家核心企业作为小镇的开发建设主体,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主导特色产业投资。三是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小镇建设资金需求。如莆田市和中国城市中心签订了新型城镇化子基金的框架协议,成立规模100亿元的子基金,重点投向特色小镇建设。四是着力搭建双创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如集美汽车小镇已拥有客车工程研究院、汽车专业博士后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能源客车电控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4家科研机构。五是从构建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需求出发,高效整合特色主导产业链。如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做足锂电新能源产业,推动正负极材料、隔膜、锂电池配套材料等行业发展,已吸引5家衍生产业企业落地,2018年锂电新能源产业预计实现产值400亿元。

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背景】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目前,我省课后服务试点工作主要有学校主导型、社区主导型和购买服务型等模式。但在学校主导型中,还存在学校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难调动、经费保障欠缺等问题。

【建议】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叶馨代表提出《关于在小学阶段推行课后服务的建议》,建议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民生补短板项目,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出台全省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推进小学阶段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明晰学生的安全保障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鼓励学校教职员工、离退休教师等参加课后服务工作,对完成规定教学管理任务后额外承担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教职工发放劳务费,发挥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学校主导、其他社会组织配合的课后服务机制。

【进展】我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2018年初,省教育厅、总工会、财政厅、人社厅、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自愿参与、公益惠民、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各市、县(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强调健全监督和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经费保障和合理酬劳机制等,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各部门积极有序地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开展。省总工会2018年下拨专项工作经费100万元,在全省支持开办200个课后服务班级。省科协在全省建成1200多个科普中国e站,以科普视频、科普图文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课后科技教育平台。厦门市正式出台《厦门市推进小学和幼儿园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实施范围、服务时段、服务内容,规范了课后延时服务的组织管理。福州市组织市属小学面向有需求的学生免费提供午托服务,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截至2018年11月,全省共有30多个县开展课后服务试点,参与学校300多所,社区、街道等公益机构102个,惠及学生11万多人。

引导民宿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背景】我省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许多地方具有古朴民风的乡村,民宿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政策引导、人才匮乏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我省民宿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缺乏激励政策、经营理念滞后、组织程度较低等问题。

【建议】杨冰代表提出《关于我省民宿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建议强化民宿旅游产业要素保障,科学制定行业行为规范,实行民宿经营备案制,适时研究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民宿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引进运营人才,加强培训指导力度,提高专业化运营能力,建立民宿旅游行业协会;加快民宿旅游产业名片塑造,重点解决公共产品的配套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营销体系、拓展营销渠道;利用房地产资本发展民宿旅游产业。鼓励富余资本投资,鼓励村集体打包民宿旅游产业土地资源,交由资金雄厚的社会资本来运营,构建新型民宿乡村,打造民宿风情小镇,推动我省民宿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进展】福建民宿产业孕育起步早、发展速度快、体量规模大,近年来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每年新开民宿、民宿收入增长率均超过30%。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宿行业这个发展新业态、旅游新增长点、清新福建新亮点,在2016年修订《福建省旅游条例》时,就对民宿行业发展提出要求,目前部分设区市已出台民宿管理办法。同时,积极引导民宿行业自律管理,成立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充分发挥其现有各级各类休闲农业群团组织的作用,规范行业自律行为,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共同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民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仲裁事业发展促进多元化解纠纷

【背景】仲裁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力量。仲裁机构为许多当事人提供了公正、快捷、经济的仲裁服务。但是仲裁事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社会知晓度不够,硬件配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仲裁员的考核、待遇与培训工作跟不上要求等问题。

【建议】陈展弘等2名代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仲裁事业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仲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改善仲裁常设机构办公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科技仲裁建设;严格仲裁员聘任与考核,完善培训与奖惩制度;完善仲裁机构与队伍建设,与我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进展】我省高度重视仲裁工作,出台了《福建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目前厦门、福州、泉州、南平依法设立了仲裁委员会,积极推进仲裁事业发展,促进多元化解纠纷。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将仲裁法律制度纳入“七五普法”规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刊、法制宣传栏、室外显示屏等媒介进行普法宣传,提升仲裁的社会知晓度。二是推进科技仲裁。厦门仲裁委开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内部办案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福州仲裁委建立仲裁信息管理系统,从立案、组庭、开庭,到法律文书的核签、结案、归档、统计等各个环节均可在系统进行办理。三是强化仲裁员队伍建设。厦门仲裁委目前已建立仲裁员规范化、系统化选拔、培训、使用、考核和奖惩等管理制度,并通过仲裁员换届考核、年度注册审核和个案抽查监督等措施,对仲裁员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完善仲裁机构。厦门仲裁机构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内第一家设立物流仲裁中心、第二家设立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第三家成立国际航运仲裁院,并率先在厦门自贸片区设立国际商事仲裁院和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福州仲裁委在自贸区福州片区成立福州国际商事仲裁院,设立驻自贸区法庭仲裁员工作室,参与调解自贸区内企业的股权转让等各类商事纠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