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草 鞋

2023-02-13 11:32:55 来源:福建法治报

草鞋,现在城市很难见到,即使在农村也难觅踪影。在儿时,草鞋是我们劳作的必备之物,它是我们那一代人贫寒和辛劳的见证。

童年时,除了大冬天,父辈们上山砍柴下地劳动大多穿草鞋,一来是方便,脚往草鞋里一套,将草鞋两边的麻绳交叉打一个结,就可以上路了;二是脚来得凉快,特别是夏天,穿鞋走远路去干农活,时间长脚难受;三来草鞋便宜,小的一双仅五分,大的一双一角钱,这对于买不起鞋的农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镇里有几家人编草鞋卖,而我住的那栋祖屋十来户人家编的草鞋在镇里是最有名的。

我们每家都有一套编草鞋的工具。这工具说起来也挺简单,形象地说就是一个朝上放的,类似猪八戒的武器——钉钯,但钉是用木头做的,大约八个。木齿钉固定在一长凳子前端,中间隔四十公分长,凳子后端固定一个木钉。编草鞋时人坐在这根木钉的后面。编草鞋用的是麻绳和稻草。麻绳,用自家种的麻树,砍下后将皮剥下用水浸泡,将皮用刀刮薄,晒干,再搓成比筷子小一些的细绳。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水稻后,挑选长得长又较粗的稻草,洗尽,晒干,将尾巴切整齐,放在草鞋凳子旁备用。编时将搓好的比筷子小一点的麻绳套在木钉上,一般六根,大一点的草鞋八根,几根麻绳的尾部统一固定在凳子前端的木钉上。抓三根稻草,一般人家只用两根,搓成绳状,编的时候如同织布一般。编一双草鞋大约半个小时左右,考虑到每个人脚的大小尺寸不同,编的草鞋大小尺寸也不一样。编好后,还要用木棰将草鞋捶实。老家人编的草鞋又厚实又结实,舒适又耐穿,鞋形弧度优美。编好的鞋长长短短,每五双用一根短麻绳串起来,打个结绑好便于客人挑好后带走。

老家人卖草鞋其实不要到圩场,因为我们那幢大房子坐落在镇东头,这幢大房子的两个后门紧靠着的是一条石板路。这条石板路,往西通往集镇的主街,往东出城门向前延伸可以通往东边的八九个主村,有近万人,村庄的农民到镇里赶圩一定是从这里进镇里。每到圩日,这条路人来车往,很是热闹。天刚蒙蒙亮,打开后门就可以看到长长的赶圩队伍,就像电影里看到的支前大军,也像《清明上河图》里进城赶圩的场景。队伍先是有些稀松,天大亮时人越来越多,谈笑声,鸡鸭猪的叫声,杂沓的脚步声混在一起,仿佛是一条声音的河流在缓缓流动。老家人也利用独特的位置优势,把大厝两个后门打开,大家把打好的草鞋挂在竹竿的枝丫上,沿着路边靠墙摆开就可以卖了。母亲们这时忙着做家务,父亲们已经下地干活了,卖草鞋的事往往归我们这些孩子们。

一会儿,赶圩的农民三三两两自动围上来,边询问价格边从竹竿上摘下一双草鞋放到脚上试一下是否合适。他们一般挑那些编得结实又厚实的草鞋,结实说明草绳与草绳之间压得紧;编得厚实,说明每根草绳比较粗。如果编草鞋选的稻草看上去有些白色,那卖相就更好了。

有的农民是赶完圩来买草鞋的。过晌午,农民卖掉一早从家里挑来的山货,在镇上吃上一碗扁肉汤,喝上二两冬酒,切上一块猪肉,捎上几块灯盏糕或光饼,趁太阳还未下山急忙往家里赶。每个农民的脸上虽有稍许的疲惫却又带着喜悦。路过大厝后门时,他们有的脱下已是沧桑模样的草鞋换上新草鞋,带着妻子和孩子们的期望,步履轻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每到冬日,太阳暖洋洋地照在大厝上、下客厅里,母亲们坐在凳子上头朝着客厅方向的墙壁低着头编草鞋。不时弯下腰抓起三根稻草,另一只手蘸一下放在脚旁边的那一小碗的水,把稻草搓成绳继续埋头编起来。狗们伏在凳子下,鸡妈妈带着孩子在天井东啄啄西啄啄。母亲们一边编草鞋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小孩们在客厅上上下下跑着,呼唤着,捉着迷藏。

即使是编一双草鞋也可以有艺术成分在里面,每双草鞋换现在角度看已然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其间有编的人每一分的专注和认真,饱含了一种精气神,这一切似乎给了一双草鞋以灵魂。一双草鞋被踩在脚下,和泥土、杂草、枯枝败叶为伴,但编的人却没有把它当作低贱的东西来看,而是在用心编织中注入草鞋以生命和能量,那是从内心流出的真情。农民穿上草鞋爬山涉水,走田埂,在粗砺的道路上跋涉,一定能深沉地感受到来自脚底的贴心抚慰,感受到来自编者的那份真情和温暖。纯朴、厚道、诚实、守信,这就是我们老家人做事的风格吧。

其实,老家人祖上很是荣耀的,他们靠贩卖烟叶、木材等到外地做生意,凭着诚实和信用赚了些钱,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几个兄弟合力盖上一幢大房子。这栋大房子有东西两栋房子连在一起,共有十个客厅和天井,天井有摆花石桥,有可以纳凉的地方叫“风厢楼”,屋前还有一个宽敞的大坪。耕读传家是祖训,我们那栋大厝出了不少读书人,我的叔公是厦门大学终身教授邓子基的同学,解放后曾任沙县实验小学的第一任校长。解放后,爷爷们回归了平民的生活,但流淌在他们血液里勤劳发家的精神没有改变,即使在他们生活水平“低到尘埃里”时也始终如一,正是传承着这种精神,他们即使以编草鞋为生也不放弃诚实和信用的品格。

也正是这种品格,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老家人一步步跟上改革的步伐,最先闯出去做小吃,也把小吃做到了极致。如今他们在祖国各地开小吃店,每年回家过年都带回一笔笔钱。祖上留下来的那栋大厝拆了,老家人在原地上盖起了一幢幢新房子,他们那种顽强生存、诚实信用、用心专注的意识一直传承着……

(洪华高  作者单位: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检察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