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四角井
“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的连城四角井,是从一口古井徐徐展开它的故事。相传,古时文川河附近掘有一井呈四角状,泉水潺潺而出,清洌可鉴。附近人家纷纷到此挑水做饭。一日,一口渴难耐的先生路过此地。向一户人家讨水喝。一碗水下肚,如饮甘露。先生问主人,水从何来?主人告知。先生前往,勘察一番,对主人言:“吾行风水,此处水旺。”主人欣喜,说与人知。此后,东西南北四大角皆有打井者。虾公井、陶背井、黄屋井、沈屋井……诚如风水先生所言,井水丰盈,涌流不竭。好水养人,随着人丁渐旺,人们打的水井更如雨后春笋涌现。从此,当地人把这片水井汇集的地方称为四角井。在后来的岁月中,四角井周边竟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 穿过文川桥,沿着石阶下桥,步入四角井街区。这里的街道不宽,临街的房,开着一些小店铺。隐约可见的字号招牌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兴隆。道路两旁曲曲弯弯的小巷纵横交错成街区的血脉。 施施然地游走于四角井小巷。一幢幢古建筑,朴实无华,各有千秋。路过一座古拙质朴的宅院——沈家大院。搭眼看去,青砖黛瓦,木质结构的房梁,雕刻精美图案的门窗……跨进木槛,院内宽阔。厅堂房舍齐全,四周掘有天井。屋里摆设着旧式家具。坐在旧实木椅上,喝着主人用白瓷杯端来的热茶水,似乎也成了古旧的人。最醒目的是下厅左侧墙上放大的两幅全家福,一黑一彩,一样的浩浩荡荡几十人欢聚一堂,却横跨了六十余年的光阴。它生动地诠释着根与传承。 出了院门,一路前行。看见半截古砖墙上,爬满绿意婆娑的藤蔓。一些断壁残垣的砖缝里,开出一朵两朵紫色的小花。一处老宅的屋顶上,长着狗尾巴草。分外有味道。人家门前种了许多兰花,也有许多茉莉。人从花前经过,满鼻清香。小巷就这样热闹了自然的气息。忽然窜出两只狗,看见生人,不住高叫。正发怵,抬头与另一民宅“八砖世第”不期而遇。不由想起一生性散漫之人,德宗时任翰林学士的李程。按照当时的朝规,冬中日影及五砖,为入直之候。李程却总等到日影恒过八砖乃至。众呼其为“八砖学士”。皇帝却觉得这个老迟到的“八砖学士”有淡定从容之风,青睐有加。此小巷中民宅以“八砖世第”为名,想来“八砖世第”宅院先主定同唐人李程一般性情相投。诚然,这样的地方,滋长出来的人,气质是镶在骨子里的。 沿着卵石铺就的地面,拐入另一条小巷,目光被两幢土木结构双层阁楼吸了去。此阁楼建于民国时期,名曰双子楼。外观方正,灰瓦白墙。东西两侧阁楼布局相差无几。从东大门进,里面的布局却别有天地。前后两进厅通连,中间设八角形天井。天光倾泻,四周敞亮。沿前厅木梯拾级而上,可见木栅栏环绕成的游廊。几何纹样的窗扇栅栏别具一格,大气精美。当年,发达起来的儒商童源彪,不惜重金从福州请人设计建造此楼,前后花费近三年时间。一晃眼,历史的风猎猎吹过八十余载。童氏有后人,居住在西侧宅院。见到人来,笑着搭话。这里曾经是解放军连城县独立第七营驻地,连城法院、武装部也曾搬到此处办公。出了西侧门,竟直通街市,又是另一番景象。 夜晚,漫步古巷。路上的行人少,有着让人最舒适的宁静。家家户户屋檐下垂挂的红灯笼,一盏一盏亮起来。有阿婆坐在家门前唠嗑巷子里的陈年旧事。精神矍铄的老人,是四角井活着的历史。绕膝而坐听得出神的孩子,正满怀憧憬构建四角井的璀璨未来。 (钟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