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沧海浪尖的风采——读贞尧仔《海上三坊七巷》

2024-02-22 11:06:10 来源:福建法治报

《海上三坊七巷》

贞尧仔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贞尧仔新作《海上三坊七巷》从“闽在海中”“三坊七巷形出水中,神在海上”的观察视角入手,对三坊七巷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精神进行本体思考、逐层推展,为一代代三坊七巷人写心立传。史诗般的视野,细腻动人的笔触,开发出无穷无尽的历史生活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使得作品因浑朴而丰厚,具有多角度解读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捋一捋本书的结构,建立《海上三坊七巷》的时空坐标。《海上三坊七巷》的叙述时间是从晋代、唐代、明清到民国初年,描写三坊七巷孕育了林则徐、沈葆祯、严复、林觉民、甘国宝、林旭、“电光刘”等杰出人才的过程。《海上三坊七巷》的空间坐标是福州,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但“福州”在《海上三坊七巷》里落成的意义,还在于投射到那个时代、那些历史人物心中的位置。作者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除了三坊七巷文儒坊、衣锦坊、光禄坊、宫巷等外,还涉及到福州西湖、鼓山、乌石山、马尾船政、新疆、广州、江苏江阴、宝岛台湾等地,描写了广州武装起义、马江海战、甲午海战、江阴保卫战、航政风云等历史现场,还原了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破釜沉舟的决绝意志、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像沧海一柱,让外敌胆寒、让夷人敬畏、让四海惊叹。

我们来看看人物。《海上三坊七巷》真正的中心是人,而且是“大写的人”,是密集出现在历史卷页中,彪炳史册的人。他们拥有儒家的家国情怀,只要有机会,就要为国鞠躬尽瘁。本书写到的有:第一类是军政要人、福州郡守,有严高、王审知、蔡襄、李拔、陈季良等。第二类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洋务运动先驱沈葆桢、“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福建近代教育奠基人之一陈宝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等。第三类是保卫、开发、建设台湾的三坊七巷人,有何勉、蓝鼎元、甘国宝、沈葆祯、郑光策、陈宝琛、陈衍等。第四类是商界奇才,有尤贤模、刘齐衔、刘二、林振光、沈绍安等,共100多位人物。

作者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穿越历史星河,调动出关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记忆,还原出曾经有的情景,牵出许多故事,它们关系密切,相互交错,在功能上相互整合、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一同丰富并发展着三坊七巷文化。归纳起来,本书论及的有:诗书传家、经世致用的中原儒文化,忠孝节义的儒家道义,能屈能伸、兼容并蓄、刚柔相济的人文精神,奋起直追、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此外,作者浓墨重彩的还有科技救国、文教兴邦的现代理念,如沈葆祯等创立福建船政学堂,陈宝琛创办全闽大学堂,林长民、刘崇佑等联合创办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及其附中等。三坊七巷巷巷藏有私塾,坊坊兴办学堂,坊坊巷巷书声琅琅。

三坊七巷博大精深,浓缩了对巨变中国命运的思考与实践,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记忆,裹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然则历史的厚重并不能有效回应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三坊七巷,而不是别的地方,能够引领近现代中国思想的转型和前进?“一片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的历史逻辑是什么?

《海上三坊七巷》的问题意识正是基于此,它的结构特点在于围绕着三坊七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开海则强”这个历史原点,分“福地重人”“海国情怀”“船政风云”“沧海一柱”“惊涛巨变”“守望宝岛”“商海气象”等篇章一步步揭示三坊七巷的海洋特征与海洋精神。作者从安泰河入手,写道:“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其源头活水在于连接江海……安泰河,就像一条长长的脐带,穿过闽江,连通大海,自然而然地获取江海双惠的先天优势,为三坊七巷供给不竭的营养源泉。”

作者从小生长在海边,家庭以海为生。梁启超曾说:“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虽同一种族而能忽成独立之国民也。”海洋的流动、变化、宽容,可以摒除人的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赋予一种包容豁达、奋勇前行的勇气,涵养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天赋。不同于一般作品,作者借助三坊七巷这个地理空间所叙述的是另外一种更加磅礴大气的风景——福州海洋文化及其多样性。

作者回顾福州不断拓城,向海而生的历史,认为正是因为拓城使得福州内河交织,河海相连,河通江海,成为“浮”福州。“浮”福州让福州“封而不闭”,既能在乱世之中隔绝战火,又能在盛世之中四通八达。历史上有永嘉南渡、八姓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理学道南,带来了书院文化;西学东渐,系统引进西学,推动了三坊七巷的文化转型。特别是清代福州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三坊七巷文化带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面对时代的剧变,列强的窥伺,他们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图强,如何才能真正地经世致用。他们把目光转向海上,转向不断开放、现代化的世界,勇于接受全新的思维和观念,进而遥遥领先地走在时代前列,在中国近代的沧海浪尖上演着比戏文里更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部史册储存的记忆,并不会比一条河、一片海更多、更鲜活。一千多年过去了,现代都市轰隆隆的行进大脚,从它身边一次次掠过,三坊七巷经历过保护性修复,也同国内其他的许多人文景区一样,没有悬念地生存在商业节奏的绚丽与嬉闹中。也许每块废墟都会生出春草,所有的坊巷都可以重建,但不会有过去的南后街了,不会有沈葆桢与严复了,不会有林觉民与陈意映了。这就是历史……“以史为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观念之一。我们很难回到过去,但我们有发现的勇气和回到源头的热望。

作者从2020年开始研究三坊七巷,把这段历史当作无尽的宝藏,既可见底,又取之不尽。三年来,他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做田野调查,查资料,看书报,走原址看现貌,盯住一个个问题穷追不舍,竭力网罗,细心推敲,察人所未察,言人所未言。他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希望 “三坊七巷融入新的海洋文明,唱响中华文明,让世界看到更好的福州、更美的福建”。

刚拿到这本书,就是大象走进丛林的景象。作者用故事结构开出一条道来,像是直接把读者领到一个高处,可以尽情地俯视这一片薪火相传、不绝如缕的文化高地。没见过这样波涛浩渺的写法,作者在心里装着100多个人物,让叙事角度切换自如地运转,从三坊七巷到马尾船政到宝岛台湾……他把这一切艺术而雄辩地铺展开来。作者的语言极简,是近乎口语的自然,常用短句单独做一段,直接领后面的论述,制造出强劲、重音密集的节奏,如写林则徐:“一生信仰如磐,双肩道义如塔,目之所及,光彩熠熠”,写林觉民“人具才俊、志高、情切,气贯长虹,总让对手闻之胆寒,敬之三分”,三言两语就将人物深描细画出来。他深入到那个无法言说的历史深处,不厌其烦倾听那里的声音,用它厚重的深情刷新着与此息息相关的细节,谱成《三坊七巷组歌》,讴歌三坊七巷仁人志士的风采。

《海上三坊七巷》需要深读。我们应该读懂这块热土充满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读懂这种家国深情,“思接千载,不忘初心,自立自强。深悟思想伟力,不负韶华,放飞梦想。”

(黄丽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