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第二十条》:笑中带泪的深刻追问

2024-02-26 10:43:46 来源:福建法治报

公交车上见义勇为的司机,为何会流血又流泪、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长期遭受恶霸欺凌,只为保护妻女的男人,反击施暴者何以成为杀人犯?为阻止校园霸凌挺身而出的少年,为何要忍受屈辱向霸凌者道歉?是什么,挟持着“法”向“不法”低头让步?又是什么,让前行者宁愿付出沉重代价,也要打破世俗的惯例和陈规?

2024年开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制的现实普法题材影片《第二十条》带着字字泣血的问题席卷而来,掀起了全民关注司法公正的热潮。这一连串问号,不但将所有矛盾和戏剧冲突指向沉睡的法条本身,更立足于立法精神高度和百姓对司法公平正义殷切期望的视角,紧迫追问着每一个人,我们究竟要将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下一代的手中?

法之缘起:为何唤醒沉睡法条?

从电影《秋菊打官司》到《第二十条》,导演张艺谋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对普法类题材影片颠覆性的创新勇气令人钦佩。从表面上看,电影《第二十条》笑中带泪,烟火气十足,它以五分正剧五分喜剧的风格,陪伴观众度过了浓缩着现实百态的144分钟。从结构上讲,全剧以人物和案件的交织推进,3个案件的有机交融和法理上的精研探微环环相扣,把《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阐释得振聋发聩,余味不绝。可以说,开始我们笑得有多欢乐,后来内心就有多沉重,对“公平正义”的领悟就有多深刻!

诚如片名,第二十条指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近年来,随着“于欢案”等社会热点案件的发生,“正当防卫”这一沉睡的法律概念便不断挑动着公众和媒体的神经,不但在社会上掀起热论,也引起法学界对正当防卫问题的检视与反思。如果说5年前的“昆山反杀案”,标志着“正当防卫”的裁决进入公众的视野,那么“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等再次引起广泛社会讨论,则为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搬上荧幕提供了契机。2020年9月,两高一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电影《第二十条》应运而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影主创团队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片人张婷婷曾介绍:“我们在创作之初就是想弘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激活沉睡的法条,制止不法侵害,弘扬正义和见义勇为精神。而《第二十条》就是通过小人物视角来展示关于正当防卫背后的法理人情。”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沉睡的第二十条正逐步被唤醒,并成为正当防卫、见义勇为者“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强大法律保障。

心之嬗变:能否做到如我在诉?

挂职检察官韩明是全剧的焦点人物,三个案件在他身上交替上演,层层展开,引人入胜。随着主线与辅线案件的多次戏剧性反转,随着所有矛盾和戏剧冲突的步步强压,有些窝囊、有些圆滑的老检察官韩明也完成人生中3次非常重要的内心嬗变,最终实现电影艺术价值和法律效果的双向奔赴。

韩明的人生第一次转变是大学期间出手教训了欺负吕玲玲的恶徒,从此背上处分,影响分配,只能到小县城工作,命运改写。这是为做“正确的事”而付出的代价,他并没有后悔。多年后,与多数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一样,韩明不再是那个宁愿接受处分、也不愿让正义低头的大学生,他变成了一个会看人眼色、会迎合上级的“油腻子”。谨小慎微是他的处事风格,息事宁人是他的工作追求。所以面对张贵生,即使万分同情,他只能不断劝对方接受现实,不再上访,甚至要他签订保证书。这是生活所迫,也是一个中年人最现实、最真实的写照。

尽管被一地鸡毛磨平了棱角,但韩明心中那份最朴素的正义感没有消失殆尽。张贵生的死像一记惊雷,对他内心产生了极大触动。加之郝秀萍的纵身一跃、吕玲玲的停职处分,韩明的正义感逐渐被唤醒。当吕玲玲声泪俱下向韩明发出灵魂拷问:“郝秀萍为什么要去跳楼?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如果我们不能拯救一个绝望的母亲,不能让这位母亲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这身衣服?”处在“混沌中年”的挂职检察官韩明,也因为三大问号的逼近,而逐渐审视起他这身制服的意义和重量。这一次转变是润物无声的,也是异常深刻的。

如果说之前是量的累积,那么质的转变应来自于儿子韩雨辰。俗语有云: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韩明通过儿子韩雨辰见义勇为反被立案的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委屈与无奈,也为他的彻底转变点燃引线。这次转变来自角色的易地而处、如我在诉。此时,韩明的法治思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感到,正义不应是抽象冷漠的术语,法律也不应是冰冷的逻辑。也正是这次转变,让韩明在剧末以血脉贲张的一大段慷慨陈述来提出对第二十条背后所应真正保护对象的价值追问,在情与法的博弈、血与泪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名检察官道义担当和法治信仰的光彩升华。

作为一名司法人员,我们能否坚守正义,与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易地而处、如我在诉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目光从事实到规范,是根据规范对事实进行解构,以形成法律认知;而从规范到事实,是站在法理、人情对事实进行解读,以形成正义的判断。片中,办理张贵生案件时,韩明的眼光从事实走向规范,机械地适用故意伤害和正当防卫条款,认定张贵生构成故意伤害罪。办理王永强案件时,儿子韩雨辰的遭遇给了韩明审视案件的另一层视角——当事人的视角。韩明从规范再次回归事实,设身处地的分析了王永强的行为,作出了公正的判断。诚如韩明那句“我们办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如果司法人员都能以如我在诉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位当事人,我想电影《第二十条》的现实意义莫过于此。

民之所向: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说:“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终将为你而鸣!”

电影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思考的火种。当好人因公义的缺席而被践踏,当法律因权力的压制而被漠视,每一个旁观者的每一次失语,都在让世道滑向四处漏风的境地。回到开篇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将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下一代的手中?

邪恶不再盛行的唯一条件,就是正义不再沉默。但诚如韩明所说,公平正义需要代价,谁来承担这个代价?难道让老百姓用自己的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来承担吗?所以,法律不仅要有刚性规范,更要有人文关怀,它是对普通人在遭遇不公时的深刻同情与理解,是人们在面临极端环境时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权利的坚持与勇气,是老百姓心底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法律应如温暖人心的明灯,而非冷酷无情的利剑。

谁都想让下一代生活在一个清平世界,这需要我们上一代人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以自己的实际言行砌好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堵上每一个漏洞。民众心中都有对公平和正义的强烈渴望,作为司法者,应用手中金剑维护包容而且公正的社会环境,让隐藏在人群中的正义之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毫无后顾之忧;作为司法者,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应不回避难题、不畏惧压力,力图做到既守护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作为司法者,应以如我在诉的态度作出无愧于良心的裁决,让天下百姓都能在身边的一个个案事例中明白:法律,是让坏人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让公平正义底色更足成色更暖,这种担当不仅是对个案公正裁决的追求,更是对社会整体法治环境的维护和促进。

虽然我也无法回答,我们离这样的清平世界还有多远……

但,请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吴咏虹 作者单位:邵武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