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雍正最憎“欺诈”

2024-03-21 11:02:55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一般而言,新皇帝登基,为了争取臣下的支持,都会首先广施恩泽。清代雍正帝是在动荡中即位,面临着皇族的集体挑战,他上台似先给官僚阶层一笔大大的好处才对。然而,雍正帝却不屑于此,帝位认同的危机,丝毫没有影响雍正帝果断整顿吏治。

雍正帝承统康熙朝创业的太平盛世,也接下了清朝的隐患:吏治腐败,政务松弛,税收短缺,国库空虚。他坚信:“人君图治,首在治人”“务期振数百年之颓风,以端治化之本”。官吏不正,积弊不除,社稷焉能稳定?雍正元年(1723)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适如章学诚评价:雍正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文史通义》内篇)足见雍正帝整顿吏治卓有成效。魏源认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是“圣祖垦之,世宗耨(除草培植)之,高宗获之”。雍正坚定不移地整饬官风,强化吏治,正是“耨之”的一个重要方面。

雍正登基后,直面虚诈成风的腐败政局,向朝臣宣告:“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且“最恶虚名”。将这种陋习视为“国家之大蠢,妨政败俗莫此为甚”。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和以求真务实精神力挽颓风、兴邦治国的决心。

康熙晚年,朝臣议事常有“彼此推诿,不发一言”,最后只得“从公议论”的情形。雍正帝斥责朝臣附和与迎合却无主见:此乃“各怀私心”。为力纠这一劣习,他建立分班议事制度,使九卿上朝必有所言。雍正帝严斥“皇上以为可,无一人敢言其不可”的迎合做法,“颂圣具文,实听厌矣!”陕西巡抚马尔泰呈上“仰赖洪福”的折子,想借好年景来称颂皇帝的圣德,雍正帝在奏折上怒批:“这类套话实在没味,朕屡谕屏(摒)弃迎合虚文,已是口干舌燥,你竟仍务此道,难道没长耳目吗?”鄙视虚诈、憎恶虚文之情溢于言表!

雍正帝训导百官“以实心行实政”,“一切奏陈,务宜据实无隐”,报喜更要报忧。他两次表彰川陕总督岳钟琪:雍正二年(1724),岳如实上报西北干旱灾情,雍正谕赞:“凡地方事情,皆如此据实不加丝毫隐饰方合朕意。朕所望内外大臣者,即此一真字耳。” 翌年,岳发现乱摊乱派的名目竟有30多项,一并如实奏报朝廷,毫不护短。雍正帝朱批:“此奏甚属公诚”

而对那些粉饰太平的官员,雍正帝则表示非常反感。当年官场有一个陋习:官员初到任必极言吏治民生如何糟糕,及过一年半载便奏报如何好转,以示政绩。雍正帝“只可信其半”。甘肃巡抚石文焯在旱灾期间偶逢小雨就上奏说:“可望丰收”。雍正帝毫不客气地在该奏折上朱批:“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过言,朕实厌观。” 雍正四年(1726)7月,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精益求精,可保海疆万载升平。雍正帝警告: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雍正帝清醒地认识到:“若时存沽名市惠之心,必至为同流合污之乡愿,又何能为整纲饬纪之良吏乎?”(《雍正实录》)并以是否“虚诈”作为一项重要的用人标准,坚持“去庸人而用才干”。对诸如田文镜、鄂尔泰、李卫敢于作为、勇于担当的“才干”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干不了事的“木偶”式官员,乃是“庸人”,就是失职,就要罢免。直隶巡抚鉴于吴桥知县常三乐安分守己却无所政绩,拟降级使用,吏部以“无劣迹”不准。雍正得知后,下谕:常三乐“软弱无为,实属溺职,应当参革”。山东曹县知县王锡到任一年,所接20余件命盗案竟无一审结,雍正以“玩废驰”罪将其革职监禁。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临终前,再次告诫重臣:“屏弃虚文,敦尚实政”。这堪为一份政治遗嘱。

(沈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