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歌谣之末”映射俗文化与法文化的差异与沟通

2022-06-09 17:08:07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崔蕴华《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研究》

今年1月2号,北京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我见到了崔蕴华教授。虽然多次在不同场合聆听过崔蕴华教授的讲话,但这次特别激动。在温暖的灯光下,我们喝茶,谈工作,还有法治文化。我不是因为单单看到哪一个人而激动,令我激动的永远是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所写下的、所创造的事情。

崔蕴华教授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她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曾为英国伦敦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台湾大学访问学者。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化与文献、文学与法律、法治文化等的研究,经过长达数年跨越山海的长途跋涉、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准备,最终促成《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研究》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杰出学者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的出炉。她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人却低调温婉,是我心目中十分羡慕和景仰的女性。

《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研究》共482页,近50万字,对我有一点儿艰涩,并不像崔教授的文章写得那么的举重若轻。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只能读10页不到。今天晚上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心中闪过的一个感受就是:她把书读完了。学者金克木先生曾讲到“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只要你找到各种文明里那几十种被无数的书所引用的书,用它们来建立一个大的知识结构,再回到这些书籍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就能够看清楚各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把书读完了。崔蕴华教授数年来远赴海外田野调查,辗转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图书馆,收集了海量的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说唱文献,通过爬梳甄别、版本考辨与文本细读,建立起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把我们眼里浩如烟海的文献化整为零,呈现在这部鸿篇巨著里,怎能不让人感到激动呢?

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民的诗歌芬芳自香,散发出深邃而广远的自然情思……它们是人类大家庭重要成员的精神特质之呈现”。作者对这些俗曲唱本不是一般意义的改编,而是“始终坚持从原始文献入手,尽最大努力搜集第一手资料,在考察丰富的民间唱本的基础上,概括性分析出欧藏唱本的基本线索与总体面貌,”注重从文本细读中呈现其鲜活的地域风范与生命体验,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重新编码。

《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研究》共分上下两编,9个章节,篇幅繁浩,内容极为丰厚,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研究的学术穿透能力。

首先,《研究》篇共有六个章节,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篇幅,分别有:欧洲说唱藏本的概念、历史渊源与学术价值、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唱本研究、伦敦地区图书馆藏民间唱本研究、德国地区藏民间唱本研究、法国及俄罗斯等地区藏俗曲唱本研究、明清至民初俗文学珍本九种辑述:以欧洲藏本为中心等。这些庞大的文化体系,曾在两三百年间汇聚了巨大的才智、创造力和美感,凝结着许多生动、实用、有机的养分,和它匹配的旧生活方式消失后它们也丧失了基本的生存环境,逐渐沉落到时代的海底。如果只是封存在欧洲图书馆里供人瞻仰,那就太可惜了。

作者孜孜不倦地对分散欧洲各地的俗曲唱本一首一首地收集,以“归纳的考察”和“进化的观念”重新整理了前辈学者的文献资料,将它们的文学意义、艺术价值纳入学术考量之中,让久旧的历史资料在绵延与激荡之间融汇出新颜。这些民间故事和说唱本是先人们生活里真切的、每天都在听闻和目睹的东西,那里有活泼、真挚、像泉水一样涌动的语言。它们虽然衰落了,一如一鲸落,万物生,依然在人世间延续着,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它们填补了历史深处的那些情感罅隙,成为维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她的著作下编《图录篇》主要有:牛津大学部分藏书经眼录、大英图书馆藏书经眼录、亚非学院藏书经眼录等。这些图录是作者按照在三大图书馆所见进行著录的,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图录大多是稀本、绝本、孤本,翻开来细读,又真是好文字,不只是文采绚丽,淋漓秀润,而且图录内容极具质感,具有明确的学理思路与分类标准,令人对本书有既见枝干、又见叶芽之慨!作者在整理时没有先例可循,需要独特的眼力和才气,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是整理不出这些图录集的。

文字史、社会史或者法律史,都有自己有侧重的表达。作者不是按照理论去寻找主题,而是从大众文化的视角走进民间社会,关注活跃在那个时代,体现在日常伦理、家庭伦理、兄弟情谊、民间传奇故事、地域民俗、婚恋情感等方面的历史的具体的人,去关照民间世俗文化。比如,作者在牛津大学波德利图书馆考察时,整理与研究大量的闽台歌仔册唱本,包括厦门、台湾等地刊本与钞本五百余种。从此中我们可以读到明清时期福建陈三五娘、刘廷英、张文贵、李文龙等人的故事,感受闽南民间文化的鲜活气息和民间情感。

文化来自过去也来自远方。这里不再是古旧纸张与泛黄梨枣,而是在楮墨间彰显“寄笔削于歌谣之末”的精神追求,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答案。作为法律人,我们可以关注由“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这个窗口所映射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民风民俗的缩影,注意和研究这些民间世俗文化与中国传统精英法律文化的差异和沟通。“传统法律是中国民间生活在社会伦理引领下的规则和逻辑。法学领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积习。”法治文化研究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批判,也要建设,要从对中国历史典籍、民间文化遗产的实际阅读和考证中,研究、挖掘和传承好优秀法治文化。这些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治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丽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