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蕴

2022-06-11 16:57:19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李渔的窗子》

行走在车水马龙的水泥丛林,目之所及,皆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和宛如迷宫般的高架桥。要想寻觅亭台楼榭等传统建筑的身影,我们只得去公园、寺庙,乃至尚未改造的四合院,方能让自己能找到点与古人对话的空间。这样的感受,相信并非我辈独有。

原因无他,传统建筑中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蕴,从建筑细节里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生活美学。湖心亭看雪、长亭送别、兰亭雅集,单单一个亭,便带出古人爱美、重情、尚雅的生活追求;窗上雕花、瓦上刻字、梁上作画、花街铺地,看似多此一举的行为,传达的却是古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美学理念。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李白“沉香亭北倚阑干”,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建筑入诗,立刻有了画面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格扇,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的亭子,建筑一旦进入画面,则又立即产生了诗意,让人浮想联翩。

作家小西认为,从茅檐低小到有瓦遮头到飞檐斗拱,无论是否仍是房屋结构上的支撑,那些建筑构件已经支撑着我们走过了几千年岁月,它们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只是我们不自知。小西最新出版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李渔的窗子》收录了50幅全彩图片,分为瓦上听风、门内门外、今夕何夕、无用之用等四辑,从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亭一栏入手,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史,发掘建筑细节里隐藏的古人智慧与生活美学。作者对每一个建筑元素的解读都佐以古诗词、名人逸事、文化典故等,带你品读古代文人故事,追溯传统建筑源头,解锁传统建筑冷知识。

建筑是一个时代最忠实的呈现,从古至今,概莫能外。譬如明末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李渔,其所生活的年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可谓微乎其微。因此,彼时建筑风格,自然还是传统建筑唱主角。在《李渔的窗子》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住在杭州西湖边的李渔对窗子非常讲究,他设想自己买下一艘画舫,四面包裹严实了,只在左右两侧留下扇形窗户,于是舟行湖上,宛如画中游。可惜李渔财力不济,其愿望未能实现。由李渔的窗子为由头生发开去,作者通过对《西京杂记》《闲情偶寄》《清明上河图》《长物志》等文献的梳理,顺势谈到了窗子在传统建筑史上的演变。作者感叹道:“对窗子有要求的文人,从来不在少数,否则苏州的留园不会单单园林取景用到的漏窗就有六十多款,沧浪亭的漏窗则多至一百零八式。”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从一扇窗,我们便可一窥古人的浪漫。传统建筑之所以令人怀念,不仅在于其巧夺天工,更在于其超越实用价值之上的美学意义。

(彭忠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