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杨梅红了

2022-06-23 12:04:48 来源:福建法治报

曾经收到长汀好友寄来的一篮杨梅,个头比一般杨梅大,深红饱满,甜美的汁水裹在又薄又透的果衣里,像一颗颗随时要炸开的果汁小炸弹。沉浸在果香中,我不禁猜想,该是怎样肥沃的土壤,才能种出如此出类拔萃的杨梅呀!

五月末,由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主办、龙岩作家协会承办的“红土地·绿生态”采风创作笔会,让我踏上了这片曾经猜想中的土壤。

正值春末夏初,微风拂来还带着些许凉意,我走进了位于长汀县中南部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入口处不远,矗立着一尊高达5米的巨大杨梅雕塑,在阳光下,莹润剔透,光泽耀眼。据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公园位于长汀县中南部,以三洲镇为中心,范围涉及河田镇、濯田镇共12个行政村,总面积590.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66.8公顷,占总面积的79%。“一个古镇、十里河滩、百亩水塘、千亩农田、万亩果园”正是公园的真实写照。

以往在公园里,矗立人物雕像偏多,如此巨大的水果雕塑,颇为少见。了解后得知,原来,这片孕育着优质杨梅的土地背后,还有一段火焰山逆袭成花果山的故事。而这尊杨梅雕塑,正是三洲杨梅之乡的标志,是长汀人民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的写照。

曾经,三洲地表植被稀少,土壤松散,保不住水留不住肥,百姓将对这片贫瘠土壤的失望,都编进了民谣里,“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唱出当地百姓对良田沃土的渴望。

1983年,福建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将长汀、三洲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1999年,三洲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封山育林、“三五七”造林绿化和飞机播种等一系列措施之下,山头裸露的红土,逐渐绵延上了绿意。

2015年,在长汀县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巩固绿化成果、发展绿色产业的各种政策措施持续推进下,原本烈日下可以煎鸡蛋的土壤,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其中,东魁杨梅成了红山披绿甲的主力军。树叶常青、耐旱耐瘠的杨梅树,将根深深扎进了这片红土地,使水土流失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74%,下降到2012年的23%,山地植被覆盖从10%-15%提高到60%—85%,灌溉丰盈了,田地丰产了,鸟兽昆虫又重新回到山上。

伴随着青山绿水的回归,百姓的金山银山也壮阔了起来。几万亩杨梅树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生态经济树种,百姓还摸索出更有效的种植方式,同样品种杨梅,与浙江对比,检测糖度能比原产地高1.4个百分点。伴随着杨梅衍生出的从杨梅干果、汁、酒、醋、酱等食品,到药材,到化工颜料、化妆品等多达50多个品种产业,让百姓的腰包也日益饱满。

“一江汀水向南流,两岸绿林固河洲,空中白鹭成群飞,河中鱼草随意游。”曾经热浪滚烫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三洲也因为种植杨梅走出了一条开发性水土流失治理的路子,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海西杨梅之乡。

杨梅红了,百姓的日子也红火了。这背后,是当地政府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把生态变美、把百姓变富的决心和信念。

(周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