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从前的米

2022-08-22 15:59:26 来源:福建法治报

从前的米,真香啊,煮一锅米粥,还有一层薄薄的米油。有个朋友跟我谈到从前的米,肠胃蠕动,肚皮咕咕作响,眼神中流露恋恋不舍。

想回到古代,做一介耕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裤管卷到大腿,手扶一架犁铧,跟着一头水牛屁股后头,深一脚,浅一脚,趟在水田里翻犁,那些经过雨水浸泡的软泥,“吱吱”地从脚缝里挤出。朋友回头一望,他的老婆正袅娜地走在弯弯的田埂上,手挎一只竹篮,里面摆着酒和茶,给他送饭来了,朋友一激动,一屁股跌坐在湿漉漉的秧田里。

从前的米,用铁锅烹煮。大米煮饭,小米熬粥,角色定位,分工明确。要说从前的米,还得说从前的稻。

从前的稻,长在从前的秧田里。从前,在我的家乡,出产红稻米。遥想先民当年,稻田如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气候湿热,土壤肥沃,适宜稻子的生长,隐隐的地平线上,红稻米,喷薄而出。

从前,父亲在粮店做会计,售出的小纸牌上写着:粳米伍斤、籼米伍斤。称秤的,在头顶上的一根木质管道里,哗啦一声放米,再通过一个注口将米倾出,我看见一个老大爷,颤巍巍地,扛走半袋米。

粳米是大米的一种,米粒椭圆,丰满肥厚,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籼米,细而长,米色较白。

从前的米,一年一熟,不施农药化肥,长得也慢,产量不高,都属于精耕细作。煮出来的饭,香喷喷的。我在海南吃过一年二熟的米,煮出来的饭,吃在嘴里糙糙的。

《红楼梦》里有胭脂米。第53回庄主乌进孝进贡的红帖上,有“御田胭脂米二石”;第75回,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

明朝的张岱说,“天落水做饭,白米变红,红米变白。”古人煮饭讲究,要有好水。

在乡村,遇一老农,擦拭着脸上的汗,挑着一担,得意地对我说,在我们乡下,其他东西没有,只有一样:吃米不用愁。老农捋着花白胡须告诉我,你们城里人,吃的都是粮库里,经过几年周转的陈稻碾出的米,我们吃的是自家种的新米。临别时,老农背着一袋米,非要送给我带回城里。

从前的米,在磨坊。小时候,街坊邻里有个驼背杨二爹开磨坊。附近的人,用箩挑来稻谷,黄灿灿的稻谷,倒在一口圆形大石舀,人站在一块槽墩上,左脚实,右脚虚,虚悬着的那只脚,一脚一脚地踩着,深一脚,浅一脚,圆柱体的大木棰,七上八下,重重地砸落下去,磨坊不时传来“扑通、扑通”沉闷的舂米声。

还有一头驴,杨二爹将它蒙上眼罩,驴拖着两片大石磨,一圈一圈地原地来回跑。磨成的面粉,从两片石磨间倾泻而出,杨二爹驼着背,跟在驴屁股后面,将米不断地倒入石磨的注口中,节奏不疾不徐。

磨坊里,站着擦拭汗水,扶扁担的人。磨坊里,尽是高矮胖瘦的草帽布衣,磨坊是民间。

从前一个要饭的,身上背一只瘦长的布口袋,要饭菜,也要米。现在的职业乞丐,只要钱,不要米。

一把米,可以煮一锅粥,敷衍出一家老小,风生水起的生动吃饭场景。

从前的米,是苍生。想到从前的米,我还想到一个稻草人,穿着朋友的旧衣裳,站在稻田里。

(王太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