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救命恩人”挥拳相向 法院调解冰释前嫌

2022-10-27 15:48:07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27日讯 日前,屏南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的附带民事赔偿。当被害人张某春与被告人张某铜共同在和解协议上签字画押后,张某铜沉默着递出一支香烟,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迟来的歉意。

张某铜与张某春是毗邻多年的老邻居,过去数十年,二人相处也十分和睦。可今年4月的一天,他们在饭后喝酒聊天时,却因一件小事发生了口头争执。互不相让的俩人很快由争吵发展为肢体冲突,情绪激动中,张某铜将张某春打伤。后经鉴定,张某春的伤情属轻伤二级。

这一次动手,让原本和睦的二人反了目。事后,张某春报警,办案单位两次主持双方调解,却都因双方主张金额差距过大无法成功。经侦查与审查起诉之后,今年10月,该案由屏南县检察院起诉至屏南法院。

审理期间,承办法官指派该案法官助理借送达起诉书副本、开庭传票等材料的机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得知双方此前两次调解均以失败告终,办案人员从案件卷宗入手,试图从中寻找突破口。经细致查看,被告人讯问笔录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引起了办案人员注意。“数年前,被害人张某春曾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当时,张某春驾车掉入水沟之中,情况危急,所幸张某铜第一时间发现,并下到水沟之中,联合其他村民合力将其救出。”办案人员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二人有着“过命”的交情。

掌握这一关键信息以及基本案情后,10月10日一早,办案人员便组织俩人展开新一轮调解。可双方僵持的态度,却令调解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两难。“没有10万块,休想要谅解书。”在甩出这句话后,张某春便不再开口。而被取保候审的张某铜也以沉默表达着自己的对抗。见状,办案人员当即决定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头做双方工作。

调解室里,张某铜在张某春离开以后,终于向办案人员吐露的自己的真实想法:“打了人是我不对,但对方要的赔偿实在太高,我负担不起。”张某铜说,几年前,他将大半身家投入了生猪养殖,本想着借此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却因市场价格波动,赔了个底朝天。“如今家里还有四五口人要我养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10万块。”张某铜坦言,以他当前的经济能力,最多就能拿出一两万元。

听闻此,办案人员随即按照一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赔偿标准,大致算出胜诉后的赔偿范围,认为5万元是较为合理的赔偿金额,并向张某铜阐明在故意伤害案件当中,赔偿谅解的重要法律意义以及在后续生活的中的社会意义。听到办案人员入情入理的分析,张某铜也表示愿意向亲友借款,凑齐5万元赔偿金。

另一头,张某春在听到办案人员提出的赔偿方案时,一开始并不乐意。然而,当办案人员向其询问起数年前的车祸细节,引导其回忆二人昔日友好和睦的画面时,张某春态度也有了松动。察觉这一改变的办案人员随即趁热打铁,说道:“作为邻里,张某铜一家的经济状况你应该有些了解,这10万元对他来说,确实负担太重。就算之后你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的判赔也只在5万元上下,后续甚至可能转入执行程序。这需要你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是成倍增长的。”在办案人员详细阐明胜诉与执行到位的区别后,张某春最终也同意退让一步。

两个小时的调解,让原本僵硬的邻居关系终于“破冰”。二人随即现场完成钱款交付,并签订和解协议与谅解书等材料。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张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