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桥见李富

2023-06-19 13:53:43 来源:福建法治报

木兰溪浩浩汤汤百余公里,快到大海的时候,在莆田涵江流连,“旋”下一个逗号——全省最大的淡水湖白塘湖。“白塘秋月”是莆田胜景,白水明镜,一轮秋月,璀璨照映。不过,当上岸走入古村洋尾村,就会发现这里还有一轮“白塘秋月”——千古长照、朗月般的人物李富。

1300多年前,武则天为了维护统治而对李家后人迫害镇压。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安王李元祥后代避乱南迁,其第十四世孙李伯玉由南安迁入莆田洋尾。洋尾,即北洋平原尾巴,靠入海口,由此成为李氏一支族人聚居的村落。今天的这里,处处可见时间停住的脚步,在那些古墙翘檐、祠堂牌坊,我们一抬脚似乎就可进入宋、元、明、清的年代。而绿树村边,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的情调仿佛又是一种永恒。

李伯玉后裔李富,字子诚,号澹轩,宋元丰八年(1085)生于洋尾村,为闽中商界巨贾李泮的长子。据说,他的到来,是母亲黄氏在梅峰(梅子冈)观音亭求观音而得,所以大喜。他一出生,家中就舍梅峰一百多亩地建为佛寺,俗称梅峰寺。李泮晚年得子,李富子承父业。

李富很富,就如其名。财富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并不容易,李富用一生做了答卷。

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李富毅然捐献家财,招慕兴化子弟3000人抗金勤王。那时白塘只是他家花园池子,称“半月池”。为提高战斗力,适应航海北上,他扩宽白塘,作为义兵的操练之地。当几十艘海船从涵江三江口海道扬帆北上时,真可谓浩浩荡荡,意气风发。他们隶属名将韩世忠麾下,屡败金兵。岳飞曾作《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赞:“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在抗金斗争中,他“身先士卒,苦乐同谋”,战术上“奇正阖辟,变化不穷”,所至“皆闻风丧胆”。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的才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世称“李制干”。李富又向朝廷进《奋边策》,陈述抗金策略,却被秦桧所压抑。岳飞十分赏识李富,当得知其家族修谱牒,挥毫写下“李氏谱牒子孙保之”送予。李富知道权奸当道,报国志愿难以实现,托言母亲年老,辞官归养。

绍兴八年 (1138) 底,李纲致信李制干,附岳飞诗一首,再次请他在兴化募兵,协助岳飞、韩世忠北伐。翌年初,李富复函李纲,认为秦桧当权,此举必无战果。

回到莆田,李富一心扑到造福桑梓。他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培养了一大批英才,“种德传心”。他修筑海堤,围垦造田3800亩,保障民业。他重修囊山寺、梅峰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在城南官道旁建凉亭,让路人有歇脚的地方……最令人钦叹的是,他在莆田境内建造了大小石桥34座。

看,白塘湖上的塔桥上人来人往,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长身矫健。它是白塘古官道的起始点,桥两头各竖立一座古经幢,形状像小塔,故称塔桥。石幢四面刻有古人像,恍惚间,李富宽袍广袖地从桥上走来,我如古人一般向他弯身施礼。

看,龙桥今天被称为新桥,在涵江旧镇的南面,仍是南北行旅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天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清乾隆时期,桥多处崩坏,李富的裔孙李彰德等人合族发起募金重修。想起家族接续修桥这幕,令人感动。

看,北宋状元徐铎走过延寿桥,从此有了“延寿桥头出状元”一说。在西天尾镇延寿村延寿溪上,近百米的延寿桥是游洋与莆田来往的重要通道。未有桥时,一到春夏大雨连日,洪水翻滚暴涨,渡船时常倾覆,商旅溺死者不可胜记。此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保存完好且壮观。

看,万寿桥石梁长短不一,桥墩之间跨度不一,有的长四五米,有的仅三米多。李富原本为让母亲延年益寿修建了万寿桥,被提醒“万寿”乃是皇帝专属,百姓用反而折寿,因而他又在涵江集奎村南面的大河上修建了延寿桥,为母亲祈福。万寿桥由延寿桥剩余石料建成,所以民间有“先延寿后万寿”之说。

看,泗华桥边两岸今天已辟为泗华公园。在城西龙桥街与下郑村的交界处,曾经的小石桥如今变身为全长100米,宽4.5米,高6米多的大型五孔石拱桥。

还有七间桥、头亭濠桥、古柳桥、棠坡村桥、南寺东桥、南寺西桥、龙桥、白杜桥、澄渚桥、吴刀桥、陈仓七间桥、下尾桥、猿臂桥、郊东桥、龚墩桥、宫后放生池桥、五应桥、吴桥、清宁桥、魏塘前桥、吴坂桥、榆溪桥、刘家前桥、真人宫前桥、圣墩桥、镇前桥、漏头桥、埔头桥、溪口桥等。

三十四桥不仅仅只是跨越河道两岸,而是牵起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把460平方公里的兴化平原连成一片,让水乡之城如履平地。生活有了一种新的模式展开,桥带着商人走南闯北,桥带着学子考取功名,桥带着游子星夜回家……脚下之路,河上之桥,心中之往,改变着人与地方的命运。即便有些桥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只留下名字,后人也不会忘记它们的建造者李富。因为在滔滔河水中,也在历史的河流中,早已架设起不绝的“对话”。

明代兵部侍郎郑岳诗赞:“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髦。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小人如锥刀一样计较自己的小利益,而才华出众之士从来都是济困帮险;三十四桥现在还无恙发挥作用,而秦始皇欲过东海观日出,让天神相助在海上架设石桥,只被人笑话徒劳。莆田有句俗语“走桥念志”,过桥时驻足桥头,读读建桥碑志,上面记载着捐建督造者的名字以及建桥的艰辛历程:我们不应该知晓这些吗?感念他们吗?学习他们吗?就算桥头无碑志,就算有碑无桥,也该在心中念着建桥者的功德。

绍兴三十二年(1162),有人从北方返莆田,卧病在床的李富关心抗金战事,得知宋军节节败退、战况危急时,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7岁。

李富在历史中成为传奇,备受赞誉。他被莆田人誉为“乐善好施”第一人,宋状元黄公度称他“一代元良,百世师表”,明代兵部尚书彭韶颂为“千载殊绝人物”,他还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并称为宋代“五贤”。

今天的洋尾村依然深深地嵌着这位故人的身影与影响。李富祠,他曾经生活的地方;佥判第坊,他的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府归荣坊,祁阳邑侯李公祠,州牧祠,李氏大宗祠等,都是李氏后人所建。白塘码头前的科第坊,更是记录了洋尾李氏明清两代科第鼎盛之貌。梁枋上刻写着密密的名字和官职,李氏子孙确实很有出息,自宋至清共涌现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

白塘湖如白糖一般,甜蜜地拥抱着洋尾村。20年前,她已成为莆田首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作为游客,走在这样的村子里,会有一点点紧绷感,担心遗漏掉那触目皆是的打卡景点和解说员滔滔不绝的古今往事。但是,只要稍微走个神,离开嘈杂的人群几步,就会有一种松弛感:无人的村巷有出奇的宁静,花儿开着,母鸡带着小鸡啄食,村妇在颠着簸箕……千年来,这个村子本来就是这样度过。

李富当年也定然是这样悠悠地走在村子里。红砖白墙燕尾脊,南埕木偶班唱着莆仙戏,他抚着荔枝树,或者是榕树,仿佛它们也在抚着他不平静的心灵。今天的人赞颂他是抗金英雄,是杰出的“大善人”,他会如何看待自己呢?

明月在天,李富仰脸望月,一脸秋水。那一刻,李富就是一轮明月,白塘绿水看见了他,三十四桥看见了他,我们看见了他。

(万小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