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莆田人大全力织密生态法治防护网

2023-11-21 10:00:52 来源:福建法治报

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莆田人大全力织密生态法治防护网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21日讯 莆田市地处福建中部,境内水系密布、溪河纵横。其中木兰溪自莆田西北部山区发源,横贯莆田全境入海,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二。泗华溪是木兰溪的重要支流之一,流经莆田主城区,还是当地群众喜爱的天然泳场。

“我已经在这条溪游泳几十年了,经常游泳的人鼻子跟仪器一样灵敏呢!”莆田市市民陈德亮向记者讲述他向人大代表反映泗华溪水质问题的经过。过去有一段时间,游泳爱好者陈德亮与伙伴们发现,泗华溪的水质大不如前,有时不仅水的颜色与之前不同,就连味道也有异常,于是便通过人大代表向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反映泗华溪的水质不稳定问题。

民生无小事,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立即将泗华溪水质提升列入监督工作重点,组织对泗华溪水质问题进行多次调研,发现泗华溪淤泥堆积过多,蓄水能力下降,并且进一步影响了水质。在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市住建、水利、城管及属地政府多部门联动,对泗华溪进行综合整治行动,仅用18天时间完成沿溪排污口的整改和清淤并顺利实现回水。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发力,泗华溪实现全河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的治理目标。如今,每到傍晚,行至泗华溪旁,都能看到不少游泳爱好者在溪中畅游,许多市民在溪边散步、围坐露营,笑谈家常。

然而,城市内河治理是一场“长跑”,如何做好监督城市内河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给出了解答。

莆田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组建人大代表监督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专班,并将人大代表纳入河湖长制监督治理网络,组织动员302名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担任全市77条市、县级河道及8个县级湖泊的监督员,做到每条河、每个湖至少有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各1名参与监督,建立“市人大代表每月一次、县(区)人大代表每周一次、乡(镇)人大代表每周若干次”的常态化巡河、问河、督河机制;在河湖长制公示牌公布代表监督员信息,确保群众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到代表,代表及时上传、督促整改。督促市河长办完善市县级河湖“三图”(流域图、污染源图、施工图),依托“智慧河长”APP开展挂图监督,做到“实地看、‘云’上巡、在线管”,并将代表监督员接入市智慧河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代表巡河、问题上报处理、问题流转办结等“一网通办”,助推河湖长制“有名、有责、有能、有效”。

据悉,截至今年6月,人大代表共参与巡河10673人次,发现问题422个,推动解决问题414个。

湄洲岛是莆田市第二大岛,紧靠海峡西岸中部的湄洲湾,与台湾一水相连,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生地,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的发祥地。

“我回岛5年了,岛上的各方面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湄洲镇人大代表林奕飞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对湄洲岛的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感触颇深。

曾经的湄洲岛,生态脆弱。当地民谚形容为“只长石头不长草、海风吹着沙子跑”。面朝大海的东环路第一排能看到海景的房子没人要,海景房成为了‘海景烦’。不仅如此,这里还是福建省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根据2021年莆田市水资源公报,全岛人均水资源量仅为莆田市人均水平的7.9%。

湖石是湄洲岛唯一一处天然淡水湖,由于早年周边居民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入湖,成了“黑臭湖”。这几年,湄洲岛启动湖石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对污水收集、水质净化、植物种养等系统治理,曾经污浊的湖石,华丽变身成为海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留下了美丽乡愁。

湖石是湄洲岛水系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莆田市、湄洲镇人大聚焦生态保护重点领域工作,定期组织代表开展巡河护河专项行动、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助推耕地保护工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日常监督作用,推动绿色发展长效化,昔日的流沙岛成了生态岛。

生态提质使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湄洲岛红树林公园、鹅尾沙滩等网红打卡点,不断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妈祖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与信众,截至今年9月,已有200多万人登岛,这给岛上的旅游民宿产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湄洲岛已发展有旅游民宿249家,民宿房间数量占全岛住宿行业的76.29%,岛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这背后少不了湄洲镇的人大智慧和力量。湄洲镇人大站稳“全过程人民民主”坐标方位,着力加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身在基层、处于一线、便于监督的优势,把每月8日的人大代表活动日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使代表在为民履职、依法履职中,自始至终倾听和代言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让“海蓝、滩净、植茂”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何静雯)